经名: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金寇才质集。十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参校本:无求备斋影印清蒋元庭刊道藏辑要本(简称清刊本)。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序
仆草泽无名之野人也,素不以进取介意。及冠之后,酷嗜恬淡之乐,究丹经卜筮之术。至於晚年,读古人书,披阅诸子,探赜聃经之奥,章章有旨,可谓深矣远矣。因观诸家解注,言多放诞,互起异端,朱紫殽乱,殆越百家,失其古道本真,良可叹也。独庄、列、文、庚四子之书,乃老氏门人亲授五千言教,各着撰义与相同。其余诸解,纷纭肆辩,徒以笔舌为功,虚无为用,了无所执,又岂可与四子同日而语哉。仆昔随仕尝游京都,得参高道。讲师略扣玄关,尽为空性之说,不能述道之一二。内省不疚,深其造道而自得,欲以拯世欲之多蔽,悼圣道之不行,又恐胶疑泥惑之流,翻起蜂喧之议,故摭其四子,引其真经,集为一编,计一十卷,以破雷同之说,因目之曰四子古道义。又述经史疏十卷,以相为之表里。今幸苟完是论,非当恃其臆说,不惟新当时闻见,抑为千古之龟鉴也。请好事君子幸无哂焉,偃息之暇,因援笔而直书之。
时大定十九年己亥岁元日古襄寇才质谨序。
2-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一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一
古襄寇才质集
道可道章第一
此章《南华经》言:天地无为不言之教者,古之所大也,而三皇之所以共美也。古之王天下者,奚为哉?天地无为而已矣。古者大道不称,大辩不言,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后世孰知不言之教、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大道无为,天地不言之大教矣。天常无欲,无为自化,无教言也。
道可道,
《通玄经□道原篇》曰:夫仁义事生者,应变而动,变生於时,无常之行,故道可道,非常道也。
非常道。
《洞灵经》曰:后世仁义礼乐人事小成之道,曰可之教,饰辞政败,非常道也。
名可名,
《通玄经》曰:书学者,人言之所生也,言出於智,智者诈伪,不知於道。
夫着於竹帛之书,镂於金石之言,可传於人者,非藏书也,故名可名,非常名也。
非常名。
《洞灵真经》曰:后世多诵方书,或学技艺,通说之言曰可言之言,翦巧绮滥,非常言也。
无名,天地之始;
《通玄经》曰:无名则无形,大道无形即静而无为。大常之道,不道之道,芒乎大哉,此之谓天府大道无教也。
有名,万物之母。
《通玄经》曰:有名则有形,天地有形即静而不言。大常之言,不言之言,芒乎大哉,此之谓天府天地无言也。
常无欲,以观其妙,
《南华经》曰:有天道焉,无为而尊天道也。天地大智,无为闲闲,大道无为,自然之妙也。
常有欲,以观其徼。
《南华经》曰:有人道焉,有为而卑人道也。人学小智,有为闲闲,人道有为而徼幸也。《通玄经》曰:有为也,则伤而徼末也。
此两者,
《通玄经》曰:循天者与道游也,随人者为俗学也。《南华经》曰: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
同出
《南华经》曰:合异以为同。《通玄经》曰:圣人从事於教,同心而同归。
而异名,
《南华经》曰:散同以为异。《通玄经》曰:后世五帝三王殊事而异路,五帝异道而覆天下,三王殊事因时而变而异言也。
同谓之玄。
《通玄经》曰:上古圣人与天同心,与道同体,谓之无为玄妙大道矣。
玄之又玄,
《南华经》曰:夫道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
众妙之门。
《通玄经》曰:道者一立而生万物,故万事之根皆出道之一门。《南华经》曰:万物有乎生而莫见其根,有乎出而莫见其门。其来无迹,其往无涯,无门无房,四达之皇皇也。
天下皆知章第二
此章《通玄经》言:圣人者,通於灵府,与造化者为人,执玄德於心,而化驰若神,无一言而大动天下,是以天心动化者也。是故不言之教,芒乎大哉,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或通焉,谓之天府大道无为,天地不言之教。万物自化,不用小成,美有为言,民恶不善也。
天下
《通玄经》曰:后世无道治天下,天下之贼也。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治,上有为也,下亦有为也。
皆知美之为美,
《通玄经□微明篇》曰:后世知学浅於道矣,古不知学浅於道矣。今之知学外於欲矣,古不知学内於性矣。后世孰知知学为不知道,古不知学为知道乎?故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斯恶矣;
《通玄经》曰:夫道不可以聪闻,聪闻非道,乃学也。道不可以明见,明见非道,乃学也。道不可以辩言,辩言非道,乃学也。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
《南华经□无始》曰:古不知学,深於道矣。今知之学,浅於道矣。弗知内性,知学外欲,於是泰清中而叹曰:古弗知学,乃知乎道,后世孰知不知之知乃知道乎?故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斯不善矣。
《南华经》曰:夫道不可以聪闻,聪闻非道,乃学也。道不可以明见,明见非道,乃学也。道不可以辩言,辩言非道,乃学也。斯不善矣。
故有无之相生,
《通玄经》曰:人君之道,有无相生也。
难易之相成,
《通玄经》曰:古者以正教化,易而必成。后世以邪教化,难而必败。舍其易必成,从事於难必败,故难易相成也。
长短之相形,
《通玄经》曰:古者民童蒙,长短不相形。后世有为,长短之相形。
高下之相倾,
《通玄经》曰:古者民童蒙,高下不相倾,轻重均则衡,不倾无偏覆也。后世高下之相倾。
音声之相和,
《南华经》曰:大人之教,若声之於响。《通玄经》曰:如响之应声,上唱下和也。
前后之相随。
《南华经》曰:大人之教,若形之於影。《通玄经》曰:如影之像形,前后相随也。
是以圣人
《通玄经》曰:大道之本在於法天,上圣法天。法天者,法天地之道也。虚静无为,是谓天地。
处无为之事,
《通玄经》曰:古王道者,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通玄经》曰:古王道者,行不言之教。
万物
《南华经》曰:今计物之为数不止於万而期日万物者,以数之多者,号而读之也,故曰万物。
作而不辞,
《南华经》曰:天不产而万物育,地不产而万物化。
生而不有,
《通玄经》曰:道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万物长,此之谓神明无为之道也。
为而不恃,
《通玄经》曰:道成物也,莫见其所为而万物成,此之谓神明无为之道也。
功成不居。
《通玄经》曰:不居者,无为也。无为则不居,无名无言也。大道无为,不知所为者而功自成。
夫唯不居,
《通玄经》曰:不居者,即处无为不动无言也。
是以不去。
《南华经》曰:道之无为而才自然矣。至人之於德也,不修而物不能离焉。
不尚贤章第三
此章《南华经□天道篇》言:古者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是以太古圣人之治天下,虚心实腹,乃无为也。常使民无知无欲不敢有为,不尚贤贵货。无为则治也。
不尚贤,
《南华经》曰:上古大道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摽枝,民如野鹿。
使民不争,
《通玄经□下德篇》曰:后世人之情性皆愿贤己而疾不及人,愿贤即争心生,疾不及人则怨争生,怨争生则心乱而气逆。古者圣王退争怨,争怨不生即心治而气顺?故曰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
《通玄经□上义》曰:古者为国之道,其导民也,不贵难得之货,不重无用之物。
使民不为盗:
《南华经》曰:古者藏金於山,藏珠於渊,不利货财也。
不见可欲,
《通玄经》曰:古圣不见可欲,心与神静,乃无欲也。
使心不乱。
《通玄经》曰:后世人君好色,弗使风仪而国家昏乱,其积至於淫泱之难矣,故治人者慎所以感之。《冲虚经》曰:后世君淫民淫,古圣淡然无欲而民自朴。
是以圣人之治,
《通玄经》曰:为治之本务在无为,是以圣人之治,虚无寂漠,修自然之道,淡然无为而天下治。
虚其心,
《通玄经》曰:其听治也,虚心得道。圣人虚心无有者,见不足也。见不足,故能成其贤,奢者不长。
实其腹,
《通玄经》曰:古者圣人守内而不失外,则胸腹充实而嗜欲寡也。
弱其志,
《通玄经》曰:其听治也,弱志得道。志弱事强,安静不能不虑而得。
强其骨。
《通玄经》曰:古者至人之治也,弃其聪明,灭其文章,即合於神明无为之道。神明得其内者,五藏宁,思虑平,筋骨劲强,耳目聪明,坚强而不匮,无所不逮。
常使民
《南华经》曰:古者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治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
无知无欲,
《南华经》曰:古者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则民素朴。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南华经》曰: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
为无为,
《通玄经》曰:为无为,事无事,知不知也。《南华经》曰:帝王之务,在於无为。
则无不治矣。
《通玄经》曰:古者圣人淡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淡然无治而无不治也。
道冲章第四
此章《南华经》言:夫道冲和之气,和养万物也。无所不在,是处有之。在蝼蚁蠢物,无不养育,何其道下挫其锐邪?在瓦甓土石,无不成就,何其道愈甚散其纷邪?在稊稗草木,无不生成,其道愈下和其光耶?在屎溺粪壤,不拣秽污,同其尘也。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大象乃谁氏之子,象帝之先天,象道气也。
道冲
《通玄经》曰:大道阴阳和气澄清。
而用之,
《通玄经□微明篇》曰:道冲而用之,又不满也。
或不盈。
《通玄经》曰:道者,和气冲而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南华经》曰:天道冲和之气生成万物也,无所不在,是处有之。
挫其锐,
《通玄经》曰:夫道挫其锐者,无暴恶也。
解其纷,
《通玄经》曰:夫道解其纷,无争乱也。
和其光,
《通玄经》曰:夫道和其光者,无怨逆也。
同其尘,
《通玄经》曰:夫道和其尘,同尘秽也。
湛兮似或存。
《通玄经》曰:天以之清,湛然澄静。
吾不知谁之子,
《南华经》曰:吾不知其谁氏之子。
象帝之先。
《南华经》曰:冉求问於仲尼曰:未有形道之子孙而以有形天地子孙,可乎?仲尼曰:可有形先天地生者,皆物邪?物於物者,道非物物。
天地章第五
此章《南华经知北游篇》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古圣人者,原天地无为之美,达万物自然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於天地无为之谓也。不教仁义小成、有为多言之事,以百姓为草狗,随圣人之风声自然偃化,天下治也。
天地不仁,
《通玄经□自然篇》曰:天地之道,以德为主,道为之命,物以自正。至微其内,不以事贵,不须礼而庄,故道立而不教,明照而不察。道立而不教者,不夺人能也。明照而不察者,不害其事也。夫教道者,逆於德害於物,故阴阳四时五行同道而异理,万物同情而异形,智者不相教,能者不相受,故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以万物为刍狗;
《通玄经》曰:天地非有为焉,正其道而物自然。阴阳四时非生万物也,雨露时降非养草木也,神明接,阴阳和,万物生矣。
圣人不仁,
《通玄经》曰:圣人立法以导民之心,各使自然,故生者无德,死者无怨。夫慈爱仁义者,近狭之道也。狭者入大而迷,近者行远而惑。圣人入大不迷,行远不惑,常虚自守,可以为极,是谓天德。故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以百姓为刍狗。
《通玄经》曰:百姓听上如草从风,其於化也若风之靡草。
天地之间,
《南华经》曰:地籁则众窍是也。夫籁者,大块噫气,其名为风,吹万不同,而使其自然也。咸其自取,万物怒号者,其谁使耶?
其犹弃钥乎?
《南华经》曰:人籁则比竹是已。风唯无作,作则万物鸣号,动而为声也。冷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犹吹人籁比竹管钥之声乎。
虚而不屈,
《通玄经》曰:上圣法天虚静无为,治天地之道也。知虚静之道,乃能终始,是谓天地也。
动而愈出。
《冲虚经》曰:唐之治天下,游於康衢,闻儿童谣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唐喜问曰:谁教尔为此谣言乎?童儿曰:古诗也。
多言数穷,
《通玄经》曰:后世民知书而道衰,知数而德衰,任数者劳而无功,书数者人言之所生也。言出於智,智者诈伪,不知於道。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冲虚经》曰:齐鲁多机巧,有善书数者。
不如守中。
《通玄经》曰:为教之本在去小成。体道者,佚而不穷,神化无为,天下相应微矣,此所谓天地不言之教,芒乎大哉。后世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大道无为,天地不言之教矣。
谷神章第六
此章《南华经》言:大道无形,有情鬼神帝,生天生地。天得一气,清虚主其运也,地得一气,安宁处其甩也。故天地谷神不死,是谓阴阳玄牝造化之神。玄牝,阴阳之门户,是运天地根。天则绵绵若存,地则用之不勤。道,天地之根也。
谷神不死,
《冲虚经》曰:天地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四时尔,谷神不死。
是谓玄牝。
《冲虚经》曰:大道常生常化,无物不生,无物不化,阴阳尔,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
《冲虚经》曰:大道阴阳,疑独其道不可穷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冲虚经》曰:天地四时,往复其际不可终,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
《冲虚经》曰:绵绵若存。《通玄经》曰:大道至神,绵绵若存,故能天运。《南华经》曰:天其运也。
用之不勤。
《冲虚经》曰:用之不勤。《南华经》曰:地处用也。《通玄经》曰:用之不勤,故能地滞。
天长地久章第七
此章《南华经□则阳篇》言:大道者,气之大者也。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天地无私也,故能长久。是以古之圣人将欲禅位,为帝者奉天至公无私,覆载也。天下长久,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耶?故成其私。
天长地久。
《南华经》曰:天无私覆,无不覆也。地无私载,无不载也。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通玄经》曰:大道者,气之大者也。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天地无私也,故能长久。
以其不自生,
《南华经》曰: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修长焉。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
故能长生。
《通玄经》曰:天地无私去也,无私就也,故能长久。
是以圣人
《冲虚经》曰:唐召於舜禅以天下,舜不辞而受之。《南华经》曰:帝王殊禅,三代殊继,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徒。
后其时
《通玄经》曰:天地之道先以后为主,圣人法道之退者,所以自后也,后以自安。
而身先,
《通玄经》曰:退则故能先,此天地之所成也,以退取先矣。
外其身
《通玄经》曰:天地之道大以小为本,圣人法道之小者,所以自卑也,卑以自卫。
而身存。
《通玄经》曰:小则故能大,此天道之所成也,以亡取存。
非以其无私耶?
《通玄经》曰:古者圣人与天地相保,公正无私。
故能成其私。
《南华经》曰:上古圣人无私德也,其无私德,其无私福。
上善若水章第八
此章《通玄经□道原篇》言:夫水之为道也,上天为雨露,下地为润泽,万物不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任天下取与,禀受万物,与天地共同,是谓至德。水柔近於道,夫上古圣人法天善道,若水之上善。
上善若水,
《通玄经》曰:天下莫柔弱於水。
水善利万物
《通玄经》曰:夫水之为道也,上天为雨露,万物不得不生。
又不争,
《通玄经》曰:水流不争,疾去而不迟。
处众人之所恶,
《通玄经》曰:泽及蚊蛲而不求报。
故几於道。
《通玄经》曰:水与天地洪同,是谓至德。水柔近於道。
居善地,
《通玄经》曰:水之为道也,下地为润泽,万物不得不生。
心善渊,
《通玄经》曰:水广不可极,深不可测。
与善仁,
《通玄经》曰:水则富赡天下而不既德。
言善信,
《通玄经》曰:夫水有余补不足,任天下取与。
政善治,
《通玄经》曰:夫水息耗灭益,过於不訾。
事善能,
《通玄经》曰:夫水利贯金石,强胜天下。
动善时。
《通玄经》曰:夫水禀受万物而无先后。
夫唯不争,
《通玄经》曰:夫水所以能成天地至德者,以其绰约润达也。
故无尤矣。
《通玄经》曰:夫水之为道也,百事不得不成,长极无穷,远沦无涯,大苞群生,施百姓而无费。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一竟
3-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二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二
古襄寇才质集
持而盈之章第九
此章《通玄经》言:末世天子公侯而志骄,用心奢广,不可长久,骄奢亡国也。《南华经》曰:古圣毁志之勃。富贵骄奢二者,勃志也。不动胸中则正,正则虚静无为而无不为也。
持而盈之,
《南华经》曰:盈则溢矣,不可自满也。
不如其已。
《通玄经□微明篇》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
《南华经》曰:锐则挫矣,不可自骄也。
不可长保。
《通玄经》曰: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冲虚经》曰:揣利害,不如其已。
金玉满堂,
《通玄经》曰:古者圣王处大满而不溢,故能长久。末世满溢者亡。
莫之能守。
《通玄经》曰:处大不溢,盈而不亏,所以长守富也。末世不能守之,失天下也。
富贵而骄,
《通玄经》曰:生而贵者骄,生而富者奢,末世富贵骄奢者亡。
自遗其咎。
《通玄经》曰:富贵不以明自镒而能无为,非而不亡者寡矣。
功成名遂,
《通玄经》曰:天地极则反,盈则损。日月是也,日中则移,月满则亏,而况於人乎。
身退,天之道。
《通玄经》曰:主骄则恣,恣则极物,而不亡者未之有也。故功遂身退,天道然也。
载营魄章第十
此章《南华经□天道篇》言:夫虚静柔弱平易无为纯粹素朴此六者,道之形体也。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虑息心焉。休则虚静无为而天下治,无不为也。是故太古神人真人至人圣人道人德人,体之以虚静柔弱平易无为纯粹素朴,不与物杂,至德天地之道,故谓之神圣。至真之人无为守天下,故能长久也。
载营魄抱一,
《通玄经》曰:太古神人体道虚静,曰虚无者,道之舍也。虚者,中无载也,嗜欲不载,虚之至也。机械智巧不载於心君,通於一而万事毕。《南华经》曰:神人者,上神乘光,与形灭亡,此之谓神人。
能无离乎?
《南华经》曰:古之人内直善道无为,其一者与天为徒。今之人外曲礼敬有为,不一者与人为徒。
专气致柔,
《通玄经》曰:太古圣人体道守柔弱曰柔者,道之刚也。弱者,道之强也。柔弱者,道之用也。积柔成刚,积弱成强,不积而成,未之有也。《南华经》曰:圣治者,官施而不失其宜,拔举而不失其能,毕见其情事而行其所为,行言自为而天下化。手挠顾指,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此之谓圣治。
能如婴儿乎?
《南华经》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无为守其内而不为其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有为为其外而不守其内。
涤除玄览,
《通玄经》曰:太古至人体道守平易,曰平者,心无累也。无所好憎,平之至也。平易者,道之素也。平易恬淡,此天地之平也。《南华经》曰:至人者用心若钟,不将不迎,应物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此之谓至人。
能无疵乎?
《南华经》曰:古之人无为治其内,而不有为治其外。今之人有为治其外,而不无为治其内。
爱民治国,
《通玄经》曰:太古道人体道守无为#1,曰无为者,守静也。守静能为天下王。清静者,道之鉴也。一而不变,静之至也。所谓无为者,非谓其引之不来,推之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谓其私好不害於公道邪?欲不伤於正德,故常虚而无为,见素抱朴,不与物维,谓之曰无为。
能无为乎?
《通玄经》曰:古之人味道不舍也,今之人舍道不味也。释道而任学者危,弃德而用才者困。
天门开阖,
《通玄经》曰:太古真人体道守纯粹,曰纯粹者,道之干也。不与物杂,粹之至也。静而与阴同闭,动而与阳同开,能至於无淫乐,即无不乐也。无不乐即至乐极矣,此真人游纯粹之道也。《南华经》曰:古者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神纯粹,其魂不罢,虚无恬淡,乃合天德。纯粹而不杂,此养神之道也。纯粹之道,唯神是守,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能体纯素谓之真人。
能无雌乎?
《通玄经》曰:今上观真人之伦,深原道德之意;下考世俗之行,乃足以羞也耻,浇薄不淳。
明白四达,
《通玄经》曰:太古德人体道守素朴,曰不忧不乐,德之至也。孔子问道,老子曰: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智,正汝度,神将来舍。德将为汝容,道将为汝居。瞳子若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形若枯木,心若死灰。真其实知而不以曲,故自持恢恢,无心可谋,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南华经》曰:德人者,居无思,行无虑,不藏是非美恶,四海之内共利之之为悦,共给之之为安,怊乎若婴儿之失其母也,傥乎若行而失其道也,财用有余而不知其所自来,饮食取足而不知其所从,此谓德人之容。
能无知乎?
《通玄经》曰:上古之人明白入素,无为复朴,大正不险,故民易道,至忠复朴,民无伪匿。今后世之人以聪明为治者,劳心而不明;以智虑为治者,苦心而无功。
生之畜之,
《通玄经》曰:此六守者,先王所以无为守天下,故能为。大道生畜无为之君,是谓玄德。
生而不有,
《南华经》曰: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南华经》曰: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
《南华经》曰: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通玄经》曰:太古圣人执玄德於心而化驰若神,不发号令,移风易俗,其惟心行神化无为也。孰知不言之教,不道之道,芒乎大哉?后世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无为之道也。
三十辐章第十一
此章《南华经□马蹄篇》言:吾意古之善治天下者,规矩不然。古者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人民淳朴无工巧焉。后世陶者曰:我善治埴,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然且世世称之曰而陶匠善治埴木#2,生其巧伪,此亦后世治天下者,教土木之工,巧伪之过也。古者白玉不毁,孰为珪璋。纯朴不残,孰为牺樽。故残朴以为器,后世工匠巧作之过也。《洞灵经》曰:古者至治之代,舆服纯素则人不胜羡,嗜欲希微而服役乐业矣,治国之宗也。后世衰末之代,舆服文巧则流俗炎慕,人不忠洁而耻朴贵华矣。夫耻朴贵华之谓浮浮者,乱国之梯也。故后世五帝创作车室三器,耻朴贵华矣。
三十辐共一毂,
《通玄经》曰:上古为国之道工无淫巧,其车素而不雕,三十辐共一毂。
当其无,有车之用;
《通玄经》曰:后世工为奇巧,车舆极於雕琢,历岁不成,无益於用,有益於费。
埏埴以为器,
《通玄经》曰:古者为国之道工无淫巧,其器素而不饰。
当其无,有器之用;
《通玄经》曰:后世工为奇巧,器用遂於刻镂,历岁不成,无益於费。
凿户牖以为室,
《南华经》曰:古者巢居穴处,谓之有巢氏,昼食橡栗,暮栖木上。
当其无,有室之用。
《通玄经》曰:后世处一主之势,竭百姓之力以奉耳目之欲,志专於宫室台榭沟池苑囿。《洞灵经》曰:时事不袭夺之以土功,是谓大凶。《冲虚经》曰:齐鲁多机巧,有善土木者。
故有之以为利,
《通玄经》曰:今器有形者,逐事也。逐事者,成器也。故有功以为利,利器丧道也。
无之以为用。
《通玄经》曰:古道无形者,作始也。作始者,朴也。故无名以为用,用朴不器也。
五色章第十二
此章《南华经》言:古者至乐活身,唯无为几存,末世人也孰能得无为哉。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夫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於形也,伤身损性,亦愚痴哉。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熏鼻,困惾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取舍乱心,使性飞扬。羽旄之容,色之末也;钟鼓之音,乐之末也;口彻为甘,味之末也。此五末者,皆生民损命之大害也。此戒末世王者好声色禽荒失天下也。
五色令人目盲,
《通玄经□九守篇》曰: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南华经》曰:目观锦绣彩艳之色,以惑其意,遗忘其业,可谓乱矣。
五音令人耳聋,
《通玄经》曰: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南华经》曰:耳营钟鼓管钥之声,以惑其意,遗忘其业,可谓乱矣。
五味令人口爽,
《通玄经》曰:三曰五味乱口,使口生疮。《南华经》曰:五臭熏鼻,困惾中颡。五味浊口,使口厉爽。口兼於刍豢醪醴之味,以惑其意,遗忘其业,可谓乱矣。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通玄经》曰:四曰取舍乱心,使性飞扬。驰骋田猎,以夺民时,以罢民力。衰世之主刳胎焚郊,覆巢毁卵,焚林而畎,竭泽而鱼,凤凰不翔,麒麟不游。《冲虚经》曰: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旦献鸠於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欲放生,故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如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通玄经》曰:末世求货者争难而为,宝珠玉贵而天下争。衰世之主凿山石,挈金玉,剔蛔蜃,消铜铁,万物不滋。
是以圣人
《冲虚经》曰:今天下之人皆迷於声色臭味,是非孰能正之。《通玄经》曰:为正之本,在去声色。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内便於性,外合於义,循理而动,不系於物者,正气也。推於滋味,淫於声色,不顾后患者,邪气也。
为腹
《通玄经》曰:目好色,耳好声,鼻好香,口好味,合而悦之,不离利害嗜欲也。耳目口鼻不知所欲,皆心为之制,各得其所,由此观之,欲不可胜亦明矣。
不为目,
《通玄经》曰:目悦五色,口惟滋味,耳淫五声,鼻香五臭,七窍交争,以害一性,日引邪欲,竭其天和,身且不能治,奈治天下何。
故去彼取此。
《通玄经》曰:故去彼取此,天殃不起。得於此者忘於彼,则咎去福来。
宠辱章第十三
此章《南华经》言:古圣去志之勃。名利荣显二者,勃志也。不动胸中则正,正则虚静无为也。唐以天下让许由,许由不受,又让於子州支父,子州支父曰:以我为天子,犹之可也。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他物乎?唯无以天下为者,可以寄托天下也。舜以天下让,善卷曰:余立於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烯,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於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於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况乎战国乱世之君,争名竞利,亡身灭国者,荣贵患身也。可以让王寄托天下,尊生贵身,故能长久。
宠辱若惊,
《冲虚经》曰:名者,宾也。身者,实也。名者实之宾,而悠悠者趋名而已。有名则尊荣,名亡则卑辱。尊荣则逸乐,顺性者也,卑辱则忧苦,犯性者也。
贵大患若身。
《冲虚经》曰:夫守名而累身,将恤危亡之不杀,岂徒逸乐忧苦之问哉。
何谓宠辱若惊?
《南华经》曰:荣辱立,然后睹所病,敢不慎乎。
宠为上,
《通玄经□道原篇》曰:富贵有名。有名者,尊宠也,高贤为上矣。
辱为下,
《通玄经》曰:贫贱无名。无名者,卑辱也,卑贱任下矣。
得之若惊,
《通玄经》曰:利为福始,利与害同门。
失之若惊,
《通玄经》曰:福为祸先,祸与福同邻。
是谓宠辱若惊。
《南华经》曰: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何谓贵大患若身?
《通玄经》曰:今之春秋以为大患者,利害祸福不可不察也。
吾所以有大患者,
《通玄经》曰:志有所欲,忘其所患。
为吾有身,
《通玄经》曰:愚者惑於小利而忘其大患。
及吾无身,
《通玄经》曰:不求名则无息,不求利则无害。
吾有何患。
《通玄经》曰:身以全为本,富贵其寄也。
故贵以身为天下,
《通玄经□上仁篇》曰:古之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名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受先祖之遣爵,必重生之所由来远矣,而轻失之,岂不惑於名利哉?贵以身治天下,可以寄天下;爱以身治天下,所以托天下矣。
若可寄天下;
《南华经》曰:大王亶父居邠,狄人攻之,事之以皮帛犬马珠玉,皆不受,狄人之所求土地也。大王亶父曰: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人臣奚为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因杖策而去之,民相连而从之,遂成国於岐山之下。夫大王亶父,可谓能尊生矣。
爱以身为天下,
《南华经》曰:古之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哉。故贵以身於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爱以身於为天下,则可以寄天下。
若可托天下。
《南华经》曰:越人三世杀其君,王子搜患之,逃於丹穴。而越国无君,求王子搜不得,从之丹穴,王子搜不肯出,越人熏之以艾,乘以玉舆。王子搜援绥登车,仰天而呼曰:君乎君乎,独不可以舍我乎?王子搜非恶为君,恶为君之息也。若王子搜者,可谓不以国伤生矣,此固越人所欲得为君也。
视之不见章第十四
此章《冲虚经□天瑞篇》言:昔者圣人因阴阳虚无之道,以统天地之有形。夫有形天地者,生於阴阳无形之道,则天地有形从道阴阳无形而生,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故太易者神之始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天地气形质具而相离,故曰混沌。混沌者,言天地相混沌而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大道。道无形坍,谓之自然。若能太古造化,天地之始,阴阳混沌,是谓太极。大道之纲纪为八十一章之首焉。
视之不见名曰夷,
《冲虚经》曰:太初者,气之始也,视之不见。《通玄经》曰:太初有名,视之不见其色,是谓虚无之气。实出於虚,无色而使天地色焉。
听之不闻名曰希,
《冲虚经》曰:太易者,神之始也,又曰太极,听之不闻。《通玄经》曰:太极有名,听之不闻其声,是谓阴阳至神。有生於无,无声而使天地声焉。
搏之不得名曰微。
《冲虚经》曰:太始者,精之始也,搏之不得。《通玄经》曰:太始有名,搏之不得其形,是谓微妙之状。形生於微,无形而使天地形焉。
此三者,不可致诘,
《通玄经》曰:大道阴阳,静而无体无色无声,所以论道不可言也。道无问,问无应。《南华经》曰:道无问,问无应,不可言也。心困焉不能知,口辟焉不能议。
故混而为一。
《冲虚经》曰:太素者,质之始也。言天地气形质具而未相离,谓之混沌。《通玄经》曰:天地未形,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南华经》曰:夫道无形,在太极之先而道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道不为深。
绳绳不可名,
《通玄经》曰:道至大者无形状,朴至大者无度量。
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
《通玄经》曰:道者,阴阳和气,所谓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是谓恍惚。
《南华经》曰:无有之道,视无状貌,杳然空然,终日视之而不见色,听之而不闻声,搏之而不得形,是谓恍惚虚无之道。《通玄经》曰:天道恍惚无际,远不可止,近无所终,是谓大道之经。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南华经》曰:太清之道,其始无首,其终无尾,无始终也。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南华经》曰:冉求问於孔子曰:未有天地,可知古始之道邪?仲尼曰可,古道犹今天地也,无古无今,无始无终。
能知古始,
《冲虚经》曰:昔者圣人因阴阳虚无之道,以统天地之有形。天地者,生於阴阳虚无之道。
是谓道纪。
《冲虚经》曰:则天地有形从道阴阳无形而生,故有太易,有太极,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是谓道纪。
古之善为士章第十五
此章《通玄经□守弱篇》言:古者三皇有戒之器命曰侑卮,其虚则正,其盈则覆。夫物盛则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乐终则悲,是故聪明广智守之以愚,多闻博辩守之以狭,德施天下守之以让,武力勇毅守之以畏,富贵广大守之以俭。此七者,先王所以无为守天下,故能长久也。服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是故弊不新成。上古圣人善治天下者,无为之道七守谦也。
古之善为士者,
《通玄经□上仁篇》曰:古之善为天下者。
微妙玄通,
《通玄经》曰:圣人执道,虚静微妙,以成其德而无为也,玄通大治而无不为也。
深不可识。
《通玄经》曰:无为而无不为也,故为天下有容。
夫唯不可识,
《通玄经》曰:能得其容,无为而有功;不得其容,动作必凶。
故强为容:
《通玄经》曰:故为天下容。曰:豫兮其若冬涉大川,犹兮其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其若冰之液,敦兮其若朴,混兮其若浊,广兮其若谷,此为天下容。
豫若冬涉川,
《通玄经》曰:豫兮其若冬涉大川者,不敢行也。不敢行者,退不敢先,守退让也。
犹若畏四邻,
《通玄经》曰:犹兮其若畏四邻者,恐四伤者,守柔弱不敢矜。
俨若客,
《通玄经》曰:俨兮其若客者,谦钦敬也。谦钦敬者,自卑下尊敬人也。
涣若冰将释,
《通玄经》曰:涣兮其若冰之液者,不敢积藏也。不敢积藏者,自损弊不敢坚也。
敦兮其若朴,
《通玄经》曰;敦兮其若朴者,不敢康成,自亏缺不敢全也。
旷兮其若谷,
《通玄经》曰:旷兮其若谷者,不敢胜盈也。不敢胜盈者,见不足不敢自贤也。
混兮其若浊。
《通玄经》曰:混兮其若浊者,不敢明清也。不敢明清者,处浊辱而不敢新鲜也。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通玄经》曰: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通玄经》曰:冲以虚之徐盈。
保此道者
《通玄经》曰:夫道退故能先,守柔弱故能矜,自卑下故能高,自损弊故实坚,自亏缺故成全,见不足故能赞,处浊辱故新鲜,服此道者不欲盈。
不欲盈。
《通玄经》曰:古者三皇有诫之器名曰侑卮,其虚则正,其盈则覆。
夫唯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通玄经》曰:夫唯不盈,是以弊不新成,道无为而无不为也。
致虚极章第十六
此章《南华经》言:古士不导引而寿,无不忘心养神也,无不有道守静也,此天地之道,圣人无为之德也。故曰:夫恬淡寂寞,虚静无为,比天地之平道德之质也。圣人休虑息心,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年寿长矣。故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此养神之道也。夫道无为,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彭祖得之於道,上自有虞,下至五霸,凡八百岁矣。太上老君得之於道,五百余岁,莫知其所终。古圣守静,延命千岁也。
致虚极,
《通玄经□道原篇》曰:古圣贤治身而贱治人,几於道矣,故曰至虚极也,守静笃也。
守静笃。
《通玄经》曰:守静笃无为者,守静也。《冲虚经》曰:莫若虚,莫若静。虚静者,得其居也。
万物并作,
《通玄经》曰:万物并作,春生夏长也。
吾以观其复。
《通玄经》曰:吾以观其复,秋收冬藏也。
夫物芸芸,
《南华经》曰:春气发而百草生,万物芸芸动也。
各复归其根。
《南华经》曰:正得秋而万宝成名,复归其根静也。
归根曰静,
《通玄经》曰:草木之有根,故再实之木,其根必伤。《南华经》曰:草木之倒植者过半而不知其病,然静可以补病,眦搣可以休老,宁可以止遽。
静曰复命。
《南华经》曰:今己为物也,欲复归其根,不以难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通玄经》曰:太古真人呼吸阴阳,而群生莫不仰其德以和顺。当此之时,领理隐密,自成纯朴,纯朴未散而万物大优。
复命曰常,
《通玄经》曰:至伏牺神农轩辕氏,昧昧懋懋,皆欲离其童蒙之心而觉悟乎天地之间,其德顺而不一。
知常曰明。
《通玄经》曰:五帝唐虞之世,窍领天地,纲纪四时,调和阴场,于是万民莫不悚身而思,戴听而视,故治而不乱。三王夏殷之世,嗜欲连於物,聪明诱於外,性命失其真。
不知常,
《通玄经》曰:施及周室,淳散朴离,道以为文学之伪险,德以为礼乐之行,智巧萌生,祖学以疑圣,华诬以胁众,天下浇漓。
妄作,凶。
《通玄经》曰:五霸战国,诸侯背叛,民人以攻击为业,灾害生,祸乱作。举兵为难,攻城滥杀,使阵死伏尸数十万,老弱饥寒而死者不可胜计。自此之后,天下未尝得安其性命也。
知常容,
《通玄经》曰:静则同,虚则通,至德无为,万物皆容。
容乃公,
《通玄经》曰:欲尸名者,必生事。事生则舍公就私,背道而任欲,是故公道行而私欲塞也。
公乃王,
《南华经》曰: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
王乃天,
《通玄经》曰:清虚者,天之明也。
天乃道,
《通玄经》曰:清静者,道之鉴也。《洞灵经》曰:虚者,道之体。静者,道之地。
道乃久,
《通玄经》曰:虚静之道,天长地久。
殁身不殆。
《通玄经》曰:养命之本在於虚静。《南华经》曰:大无为治於天下,小无为养於身命。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二竟
#1体道守无为:『道』字原脱,据清刊本加。
#2世世称之曰:『曰』后疑脱『伯乐善治马』五字。
4-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三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三
古襄寇才质集
太上章第十七
此章《通玄经》言:古者圣人治弊而改制,事终而更为,其美在和,其失在权。后世之道曰无法不可以为治,不知礼义不可以为法。法能杀不孝,不能使人孝;能刑盗者,不能使人廉。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人,经非誉以导之,亲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刑措而不用。夫三王使天下畏刑而不敢盗窃,岂若古道淳朴而无盗心哉。教不可苛,去苛自治。不知一人无为之本,而救之以刑政之未,无以异於凿渠以止水,抱薪以救火,名之曰益多,故以扬止沸,沸乃益甚。知其无为治之本者,去火而已。故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太上,下知有之,
《通玄经□自然篇》曰:太上神化,昔者三皇养化,无制令而民从。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人,刑措而不用,治之本也。朝廷芜而无争讼之迹,田野辟而无兵革之伪,故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亲之誉之;
《通玄经》曰:其次五帝有制令也,使不得为非而无赏罚。
其次,畏之侮之。
《通玄经》曰:其次三王主刑赏,平刑而罚暴,利赏而劝善。畏刑而不敢为,非法令正於上,百姓服於下,治之末也。
信不足,
《通玄经》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诚在令外。夏后氏不负言,殷人誓,周人盟。
有不信。
《洞灵经》曰:是知天下不相信者,由主不勤明也。
由其贵言。
《通玄经》曰:上言者下用也,下言者上用也。上言者常用也,下言者权用也。古圣人为能知权,言之必信,期於必当。
功成事遂,
《通玄经》曰:古者圣人内以修身,外以治人,功成事立,与天为邻,无为而无不为。
百姓谓我自然。
《通玄经》曰:信,君子之言也。忠,君子之意也。忠信形於内,感动应於外,贤圣之化也。
大道废章第十八
此章《南华经》言:古者大道至德之世,赫胥氏之时,民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淳朴有忠孝也。及至三王悬跂仁义以慰天下之心,大道废而有仁义,六亲不和也,然后五霸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刑,智慧出而大伪,国家昏乱也,而民乃始踶跂好智,争归巧利,不可禁止也。此亦三王仁义小成,巧智教民生贼诈之过也。三王刑政假道於仁,托宿於义。仁义,三王之蓬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非久常之道也。
大道废,
《南华经》曰:古者大道至德之世,端正而不知以为仁,相爱而不知以为义。循性而行谓之道,得其天性谓之德,故五帝道散而为人德。
有仁义;
《通玄经》曰:三王德溢而为仁义,仁义立而道德废矣。《南华经》曰:三王之治天下,,名曰仁义有为,治之而乱莫甚焉。仁义举贤则民相贼,不足以厚民,子有杀父也。
智慧出,
《通玄经》曰:五霸道狭,后任礼智。任智者中心乱为,智慧者则生奸,奸俗,亡国之风也。
有大伪;
《南华经》曰:五霸礼乐徧行,则七国战兵,天下乱矣。礼乐任智则民相盗,不足以厚民,臣有杀君也。
六亲不和,
《南华经》曰:六亲不和,长少无序,庶人之忧也。
有孝慈;
《南华经》曰:古者大道至德之世,孝子不谀其亲,子之盛德也,事亲则慈孝。
国家昏乱,
《南华经》曰:廷无忠臣,国家昏乱诸侯之忧也。
有忠臣。
《南华经》曰:古者大道至德之世,忠臣不谄其君,臣之盛德也,事君则忠贞。
绝圣弃智章第十九
此章《通玄经》言:古者圣人立教施政,必察其终始,见其造恩。后世之民知书而道衰,知数而德衰,知契券而信衰,知机械而实衰。小巧害正,小能害道,小辩坏治,苛惨伤德。古者大正不险,故民易导。至治优游,故下不贼。至忠复朴,民无伪匿。其作文书也,以领理百事,愚者以不忘,智者以记事。及其衰也,为奸伪以解有罪而杀不辜。夫察於刀笔之迹者,不知无为治乱之本,智诈萌生,盗贼多有,上多欲则下多诈。以书智生患,以书知备之譬犹挠水而欲求清也,难矣。故以汤止沸,沸乃益甚,知其无为治之本者,去火而已。故曰我无事而民自治。
绝圣弃智,
《南华经》曰:而且悦圣邪?是相助於民艺也。悦智邪?是相於民疵也。故曰绝圣弃智,天下大治。
民利百倍;
《通玄经》曰:书学者,人言之所生也。言出於智,智者巧伪不知於道,民伪乱矣。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
《南华经》曰:而且悦仁邪?是乱於民德也。悦义邪?是悖於民理也。
民复孝慈;
《南华经》曰:攘弃仁义,民反孝慈,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人含其德,则天下僻矣。
绝巧弃利,
《南华经》曰:而且悦礼邪?是相助於民技也。悦乐邪?是相助於民淫也。悦聪邪?是民淫於声也。悦明邪?是民淫於色也。
盗贼无有。
《南华经》曰:仁义礼乐,举贤任智,不足以厚民。民之於利甚勤,正昼为盗,日中穴壁,故曰绝巧弃利,大盗乃止。
此三者
《南华经》曰:民智力竭则以伪继之,日出多伪,士民安取不伪。夫力不足则伪,智不足则诈,诈伪之行,於谁责而可乎?责上好巧智也。
以为文不足,
《南华经》曰:尚文华,灭质博,学溺於心智,民始惑乱於华诞。无以反其质性,不足以厚民。
故今有所属。
《通玄经》曰:山生金,石生玉,反相剥。人生学,还自贼。各以所好,还自为伤。上烦扰则下不定,上多求则下交争。以学生事又以事止事,譬犹扬火而使无焚也,难矣。故以汤止沸,沸乃益甚,知其治之本者,去火而已。故舍圣智,废仁义,外贤能,灭事故,禁奸伪,则贤不肖齐於道矣。
见素
《通玄经》曰:上古圣人清静之治者,质真而素朴,虚静而无为,见素抱朴,不与物杂。
抱朴,
《南华经》曰:古者圣人明白入素,无为复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少私
《南华经》曰: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与而不求其报,不知义之所适,不知礼之所将,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
寡欲。
《通玄经》曰:上古圣人漠然无为而民自化,淡然无欲而民自朴。
绝学无忧章第二十
此章《通玄经》言:末世立太学而教之,此其治之技能也。得道则学,失道而废。夫物未尝有张而不弛,盛而不败者也。至其衰也,流而不反,淫而好色,不顾正法,流及后世,至於亡国,此其学也。失道而任学者危,弃德而用才者困,以聪明为治者劳心而不明,以巧智为治者苦心而无巧。上多学则下多事,上烦扰则下多乱,以学生事又以事止事,譬犹扬火而使无焚者也,难矣。
绝学无忧。
《通玄经□道原篇》曰:书学者,人言之所生也。言出於智,智者诈伪,不知於道,故绝学无忧。《南华经》曰:绝学捐书,无忧患矣。
唯之与阿,
《南华经》老子问南荣趎曰:子自楚来乎?《南华经》曰:唯智以之言问乎狂屈,狂屈曰唉。
相去几何?
《通玄经》曰:末世九流为学者,握篇籍,守文法,欲以为治,犹持方柄而内圆凿,欲得宜适,难矣。
善之与恶,
《通玄经》曰:古之为道者,深行之谓之道德,浅行之谓之仁义,薄行之谓之礼智。
相去何若?
《南华经》曰:古者必先道德,智谋不用,必归其天,无为而治,此之谓太平治之至也。
人之所畏?
《通玄经□上仁篇》文子问曰:何行而民亲其上?老子曰:使之以时而敬慎之,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天地之间,善则吾畜也,不善则吾雠也,故曰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也。
不可不畏。
《通玄经》曰:昔者夏商之臣反雠桀纣而臣汤武,宿洪之民自攻其后而归神农氏,故曰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通玄经》曰:末世无道治天下,天下之贼也。以一人与天下为雠,不可得也,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
《洞灵经》曰:末世人主之用人也,贵耳闻之聪,目见之明,口可道之言,使天下之人市誉争进饰辞见达者,政败矣。
如享太牢,
《通玄经□积诚篇》曰:修达勤苦,十日不食,如享太牢,学而不厌,所以持身也。
如登春台。
《洞灵经》曰:末世人君之用人也,贵耳闻之聪,则天下之人运货逐利而市誉矣;贵目见之明,则天下之人恢形异艺而争进矣;贵口可道之言,则天下之人习舌调吻而饰辞矣。
我独怕兮
《洞灵经》曰:古者圣王之用人也,贵耳不闻之聪,目不见之明,口不可道之辩,而百姓无为畅然自理矣。
其未兆,
《南华经》曰:学者学其所不学也,至於道矣。
如婴儿之未孩。
《通玄经》曰:三月婴儿未知利害不言之用者,变乎大哉。
乘乘兮若无所归。
《通玄经》曰: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事不知所乘,动不知所止,谓之道。
众人皆有余,
《通玄经》曰:众人之学役役,听而不聪,视而不明,官而不信,行而不治,为而不成。
而我独若遗。
《通玄经》曰:圣人之道愚芚,不听而聪,不视而明,不言而信,不行而治,不为而成。
我愚人之心也哉,纯纯兮。
《通玄经》曰:下士众人之学古者,圣人所不为也。
俗人昭昭,
《洞灵经》曰:末世以耳目聪明取人者,官多而政乱,人皆攘奋以卖誉。
我独若昏;
《洞灵经》曰:古之以心虑无为取人者,官少而政清,人皆静正而动德。
俗人察察,
《洞灵经》曰:末世浇危之代,务取可闻可见可言之材,吏攘奋以卖誉,则刑之而不畏。呜呼,人主岂知之哉。
我独闷闷。
《洞灵经》曰:古者循理之代,务求不可见、不可闻、不可言之材,吏静正而勤德,则不言而自化。呜呼,人主岂知之哉。
忽若晦,
《南华经》曰:古者圣人心若死灰,晦晦昧昧,无心所谋,乃无为也。
寂兮似无所止。
《通玄经》曰:天有明,不忧民之晦也;地有财,不忧民之贫也。惟随天地之自然,而能胜理。
众人皆有以,
《南华经》老聃曰:人皆取先,坚则毁矣;人皆求福,锐则挫矣。
我独顽似鄙。
《南华经》老聃曰:我独取后,受天下之垢;我独曲全,苟免於咎。
我独异於人,
《南华经》老聃曰:人皆取实,己独取虚,以深为根,以约为纪,无为而笑巧。
而贵求食於母。
《南华经》曰:常宽容於物,不削於人,可谓至极。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孔德之容章第二十一
此章《南华经□至乐篇》言:夫道无形而生天地之有形也,芒乎芴乎而无出有乎,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察其道始生而本无生,而本无气,而本无形。杂乎芒芴虚无之间,虚变而有神,神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是相与为春夏秋冬四时行也。故曰窈冥无形,中有精焉,其精甚真,中有四时之信,乃道真精之信也。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通玄经》曰:大常之道,遂兮通兮,不虚动兮,与刚柔舒卷兮,与阴阳俯仰兮。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通玄经》曰:天地未形,窈窈冥冥,恍恍惚惚。
惚兮恍,其中有象;
《通玄经》曰:惚兮恍兮,不可为象兮。
恍兮惚,其中有物。
《通玄经》曰:恍兮惚兮,其用不诎兮。
窈兮冥,其中有精,
《通玄经》曰:窈兮冥兮,应化无形兮。
其精甚真,
《通玄经》曰:又得阴阳和气之精,天地万物方能生成。
其中有信。
《通玄经》曰:夫道无形,其中有信。《南华经》曰:夫道有情有信,是相与为春夏秋冬四时行也。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通玄经》曰:四时为纪,自古及今,未尝变易,谓之天理。
以阅众甫。
《通玄经》曰:道者立而生万物,故万物之总,皆阅道之一孔;万事之根,皆出道之一门。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通玄经》曰:阴阳四时,生成万物也。
曲则全章第二十二
此章《南华经□天地篇》言:古之畜天下者,一人无欲而天下足,一君无为而天下化,一主渊静而百姓定,通於一,万事毕。是以古之圣人枉曲弊己之能,抱守一君之无为治天下之法式,万物自化,少则得治,不自矜伐於多能也。
曲则全,
《通玄经》曰:屈者所以求伸也,屈寸以伸尺,君子为之。
枉则直,
《通玄经》曰:枉者所以求直也,小枉而大直,君子为之。
洼则盈,
《通玄经》曰:古之善为君者,法於江海洼下,以成其广。服此道者,不欲盈也。
弊则新,
《通玄经》曰:夫唯不盈,是以弊不新成。
少则得,
《通玄经》曰:凡古之人事欲少也。所谓事少者,秉要以偶众,执约以治广。事少者约所守也,故有道以理之法,虽少足以治。
多则惑。
《通玄经》曰:凡今之人能欲多也。所谓能多者,文武备具,动静中仪,举措废置,曲得其宜。能多者,无不治也,所求多者,所得少而不知失,故无道以理之法,虽多足以乱。
是以圣人,
《通玄经》曰:古者君通於一则万事毕,古能知一则天下无一不知,后世不能知一则天下无一则知。
抱一为天下式。
《通玄经》曰:古者圣人执一无为,君执一则治,无一则乱。一也者,无适之道也,万物之本也,故君失一,其乱甚於无君也。君必执一而后能群治,然而战战栗栗,日慎一日,是以无为而一之成道也。所守甚约,所治甚广。
不自见,故明;
《通玄经□自然篇》曰: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通玄经》曰: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通玄经》曰: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
《通玄经》曰: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
《通玄经》曰:古之善为君者,无为不争,故莫能与之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南华经》曰: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通玄经》曰:古君道者,非所以有为也,所以无为也。智者不以得为事,仁者不以位为惠,可谓无为一矣。
诚全而归之。
《南华经》曰:古之人贵夫无为也,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
希言自然章第二十三
此章《通玄经》言:末世天子诸侯以天下一国为家,以万物为畜,怀天下之大,有万物之多,即气实而志骄,譬犹飘风骤雨不可长久。是以古之圣人执柔弱,不敢飘风暴雨,故能长久。象天无怒,从道为善,天下长久也。
希言自然。
《通玄经》曰:善怒者必多怨,惟随天地之自然而能圣理。
飘风不终朝,
《通玄经》曰:江海之大溢不过三日,飘风暴雨日中不出须臾止。
骤雨不终日。
《冲虚经》曰:夫江海大溢也,不过三日。飘风骤雨不终朝日,中不须突。
孰谓此者?天地。
《通玄经》曰:飘风骤雨,行强梁之气。
天地尚不能久,
《通玄经》曰:飘风暴雨不终日,尚不能久而灭,而况於人乎?
而况於人乎?
《冲虚经》曰:不妄喜怒,赏罚不阿。《南华经》曰:古者圣人去德之累,喜怒也不动胸中则正,正则虚静无为而无不为也。
故从事於道,
《通玄经》曰:是以圣人法天为善,弗为凶怒而成其德,故能长久。
道者同於道,
《南华经》曰:是上与下同道,上与下同道则不主。
德者同於德,
《南华经》曰:是下与上同德,下与上同德则不臣。
失者同於失。
《洞灵经》曰:当责众人之恶者,视己善乎哉?《通玄经》曰:喜怒节则怨不犯也,怒出於不怒,怒无作色,是谓计得。
同於道者,道亦得之;
《通玄经》曰:夫道之与德,若韦之与革,远之则近,近之则疏,稽之不得,察之不虚。是故圣人若镜,不将不迎,应物而不藏,胜物而不伤。
同於德者,德亦得之;
《通玄经》曰:德无所积而不忧者,亡其及也。故善者以弱为强,转祸为福,积石成山,积水成河,积德成王。不积而成,未之有也。
同於失者,失亦得之。
《冲虚经》曰:然喜怒岂妄发哉,喜之复也必怒,怒之复也常喜,皆不中也,今吾心无逆顺也。
信不足,
《洞灵经》曰:信全则天下安,信失则天下危。
有不信。
《洞灵经》曰:夫人不相信,由政不平,主不勤明也。
跂者不立章第二十四
此章《南华经》言:大道以多跂亡羊,学者以多方丧道,故此杨朱墨翟师旷离朱,工倕曾史,巧辩声色,事业不同,其於亡羊均也。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师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彩,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且夫属其仁义,虽通如曾史,属其五声,虽通如师旷,属其五色,虽通如离朱;属其五味,虽通如俞儿,非吾所谓聪明於道善於德也。吾所谓善者,善道无为而已矣。且夫失性有五声色真味,取舍此五事者,皆生民丧命之大害也。而杨墨乃始离跂声色,自以为得,非吾所谓得於道也。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者,皆外立巧辩声色之惑,而以烩乱天下者也,法之所无用也。
跂者不立,
《南华经》曰:骈拇枝指旁枝於手者,树无用之指也,出乎性哉,而侈於德。多方乎仁义而用之者,列於五藏哉,而非道德之正也。
跨者不行。
《南华经》曰:附赘悬疣,多骈於足者,连无用之肉也,出乎形哉,而侈於性。多方骈之於五藏之情者,淫僻於仁义之行,而多方於聪明之用也。
自见者不明,
《南华经》曰:骈於明者,乱五色,淫文章,青黄黼黻之煌煌非乎?而离朱是已。
自是者不彰,
《南华经》曰:多於聪者,乱五声,淫六律,金石丝竹黄锺大吕之声非乎?而师旷是已。
自伐者无功,
《南华经》曰:枝於仁者,擢德塞性以收名声,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非乎?而曾史是已。
自矜者不长。
《南华经》曰:骈於辩者,累瓦结绳窜句,游心於坚白同异之间,而敝跬誉无用之言非乎?而杨墨是已。
其於道也曰,
《南华经》曰:故此杨朱墨翟曾史师旷离朱工倕,皆多骈小成聪明声色巧辩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
余食
《南华经》曰:彼古正道而正性者,不失其性命自然之情,故合於道者,不为多骈而枝,於德者不为旁跂,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合自然之正也。今小成声色,断续人之性者也。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声色之忧悲也。
赘行。
《南华经》曰:以生为附赘悬先,以死为次疣溃痈。古者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人藏其聪则天下不累矣,人含其智则天下不惑矣,人藏其德则天下不僻矣。
物或恶之,
《南华经》曰: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者,皆外立小德而以爚乱天下者也,法之所无用也。
故有道者不处。
《南华经》老聃曰:余愧乎道德不行,故不取於小成杨墨之邪说也。是以庄子上不敢为仁义小成之操,而下不敢为杨墨淫僻之行也。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三竟
洞神部玉诀类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
经名: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金寇才质集。十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参校本:无求备斋影印清蒋元庭刊道藏辑要本(简称清刊本)。
5-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四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四
古襄寇才质集
有物混成章第二十五
此章《冲虚经□天瑞篇》言:道无形埒变而为一气,一气九变而成混沌,混沌者,天地形变之始也。故有物混成,阴阳开辟,先天地生,轻清者上为天,重浊者下为地,道生天地也。
有物混成,
《通玄经□道原篇》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之谓也。
先天地生。
《南华经》曰:夫道无形,生天生地,先天地生者也。
寂兮寥兮,
《通玄经》曰:惟道无形,窈窈冥冥,寂寥淡漠,不闻其声。
独立而不改,
《通玄经》曰:阴阳道者,独自一立而生万物,自古及今,未尝变易。
周行而不殆,
《通玄经》曰:天运地滞,四时为纪纲。刚柔相成,万物乃生。
可以为天下母。
《南华经》曰:道之所在,无乎不可。《通玄经》曰:以天为父,以地为母,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吾不知其名,
《通玄经》曰:吾强为之名,字之曰道。
字之曰道,
《洞灵经》曰:道者,自然之妙用。孝者,人道之至德。夫道包运天地,发育万物,曲成形类,布置性寿,其功至实而不为物府,不为事官,无为功尸,扪求视听,莫得而有,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通玄经□精诚篇》曰:道本无声,圣人强为之名,以一大为称。
大曰逝,
《南华经》曰:夫道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逝曰远,远曰返。
《冲虚经》曰:夫道远自太古,返至今日,年数故不可纪,天长地久,不可穷也。
故道大,
《通玄经》曰:大道阴阳者,气之大者也。位居天外,至高无上,至深无下,包裹天地而无表里,空洞覆载,周无所碍。
天大,
《通玄经》曰;天之有象者,形之大者也。
地大,
《通玄经》曰:地之有形者,形之大者也。
王亦大。
《南华经》曰:莫大於帝王,帝王之德配天地。
域中有四大,
《南华经》曰:又何知天地之足以穷四大之域。
而王居其一焉。
《通玄经》曰:天明日明,能照四方;君明臣明,域中乃安。
王法地,
《南华经》曰:莫富於地,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宝成。
地法天,
《南华经》曰:莫神於天。《通玄经》曰:地承天,万物形。
天法道,
《通玄经》曰:夫道至神,斡旋天运。《南华经》曰:夫道无形,覆载天地而不为巧。
道法自然。
《通玄经》曰:道者,自然之妙也。《南华经》曰:夫道无形,自本自根,自然之本也。
重为轻根章第二十六
此章《通玄经》言:末世天子公侯而志骄,而以自要尊贵,即万乘之势不足以为快,天下之富不足以为乐,为而自轻,躁而多欲,轻躁失本,亡天下也。
重为轻根,
《通玄经》曰:上古圣人无为而化者,持重而不轻也。持重以制轻,天下皆宁。
静为躁君。
《通玄经》曰:上古圣人清静之德者,闲静而不躁也。处静以持躁,天下皆安。君,根本也。
是以君子终日行
《南华经》曰: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君子所以治国,贤人未尝过而问劳佚焉。
不离辎重。
《南华经》曰:君子为政,岂敢轻乎。
虽有荣观,
《通玄经》曰:君子之道,静以修身。
燕处超然。
《通玄经》曰:君子之道,静则下不扰,下不扰则民不乱。
奈何万乘之主,
《通玄经》曰:万乘之势以万物为功名,权任至重,不可自轻。
而以身轻天下。
《通玄经》曰:万乘之势自轻则功名不成。
轻则失臣,
《通玄经》文子问治国之本,老子曰:本在於治身,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身乱而国治者也。若为而自轻,则失君本。
躁则失君。
《通玄经》曰:即万乘之势不足以为快,天下之富不足以为乐,躁而多欲,纵欲失本。
善行章第二十七
此章《南华经》言:帝王之德配天地之无为,此乘天地之道,驰万物之自治而用人群无为之道也。道德之本在於上立要,在於一人无为而天下治。常为五善无为之要,以救人物,天下皆善,是谓要妙。五善,救民也。
善行无辙迹,
《通玄经》曰:古者圣人无为,教不下堂而化行四海,不行而自治,行而无迹也。
善言无瑕谪,
《通玄经》曰:后世待言而使命,其於为治难矣。古者不言之命,古圣人所以为师,无一言而大动天下,其惟心行无为也,不言而自往,事而无传。
善计不用筹算,
《通玄经》曰:王通於一而万事毕,圣人无为无智虑也,不谋而自当,不虑而自得。
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
《通玄经》曰:古者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人,刑措而不用,不令而自禁。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通玄经》曰:古者圣人不施法令,风俗移易,其唯心行道也,不行而自制。《南华经》曰:古者约束不以绳索。后世待绳约而固者,寖其德也。
是以圣人
《通玄经》曰:上古圣人无为,明照天下,执道之要,秉要以救众。
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通玄经》曰:天下之事不可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故人无弃人。《洞灵经》曰:救弊贵於省事。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通玄经》曰:万物之变不可救也,秉其要而归之,故物无弃物。《洞灵经》曰:救弊贵於一令。
是谓袭明。
《通玄经》曰:道可以阴,可以阳,可以幽,可以明,积微成明。
故善人,不善人之师;
《通玄经》曰:人主者,民之师。
不善人,善人之资。
《通玄经》曰:古者圣人善用道者,乘人所资以立功,以其所不能托其所能,所治甚众,所居甚要,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不祥。
不贵其师,
《通玄经》曰:教而不倦,所以治民也。贤师良友,舍而为非者寡矣。
不爱其资。
《南华经》曰:盖师是而无非,师治而无乱乎?是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也。
虽知大迷,
《通玄经》曰:古人不小学,不大迷;不小惠,不大愚。末世虽知小学,大迷於道。
是谓要妙。
《通玄经》曰:治众之本在於一要,天下安宁,要在一人。
知其雄章第二十八
此章《南华经》言:古者道恶乎隐而有真伪,皆因后世五帝道隐於小成,以伪其道而不真矣。古者大道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仁义礼乐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则民素朴。素朴而民性淳质而自治矣。及至后世五帝蹩躠悬赘为仁,提跂骈拇为义,而天下始疑惑於书学小成之伪矣。澶漫淫声为乐,摘僻邪伪为礼,而天下始分离为律历声色之器矣。是故后世五帝大道朴散,造书利器为书器也。
知其雄,
《南华经》曰:五帝知其雄,造五声也。《通玄经□下德篇》曰:雷霆之声可以锺鼓象也,风雨之变可以音律知也。声可闻者,可得调也,调五音矣。
守其雌,为天下溪。
《南华经》曰:古者五声不乱,孰为六律?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
《通玄经》曰:古之善为君者,法於江海无为,为天下之溪,其德不离。是以至人不见可欲,心与神处,静而体德,动而理通。
知其白,
《南华经》曰:五帝知其白,造五色也。明可见者,可得而蔽也。色可察者,可得而别也,别五色矣。
守其黑,为天下式。
《南华经》曰:古者五色不乱,孰为文彩?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
《通玄经》曰:古者至人之治,虚无寂寞,修自然之道,漠然无为而天下和。
知其荣,
《南华经》曰:五帝知其荣,造律历也。《通玄经》曰:夫至大天地不能函也,至微神明不能见也。大可睹者,可得而量也,量历数矣。
守其辱,为天下谷。
《南华经》曰:古者白玉不毁,孰为珪璋?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
《通玄经》曰:古之善为君者,法於江海。江海无为,为天下谷,其德乃足。不分争而财足,圣人淳朴而不散,淡然无欲而民自朴。
朴散则为器,
《通玄经》曰:及至五帝建律历,别五色,异清浊,味甘苦,则朴散而为器矣。立仁义,修礼乐,则德迁而为伪矣。民饰智以惊愚,设诈以攻上,天下有能持之而未能有治者也,夫智能弥多而德滋衰。《南华经》曰:古者纯朴不残,孰为牺樽?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情性不离,安用礼乐?后世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五帝之过也。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南华经》曰:狶韦氏得之於道,以挈天地无为;伏牺氏得之於道,以袭气母之道;神农氏得之於道,以火德王;黄帝得之於道,以登景云之天下。
故大制不割。
《南华经》曰:是以一人之断制天下,譬之犹一覕夫唐虞,知贤人之利天下而不知其贼天下。夫唯割也,外乎贤者知之矣。
将欲章第二十九
此章《通玄经》言:末世天子诸侯以天下一国为家,以万物为畜,怀天下之大,有万物之多,即气实而志骄,大者用兵侵小,小者倨傲凌下,无长久得在时,不在争,不在道,不在圣。土凝下不争高,故安而不危;水流下不争疾,故去而不迟。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习於行阵之事者,不知神化庙战之权。夫好兵者未尝不败,争战者未尝不失,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所好,反自为伤,故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七国兵争亡天下也。
将欲取天下,
《通玄经》曰:国不欲贪竟得得,在天下与之,不在於自取仁义,则得。
而为之兵争,
《通玄经》曰:夫欲名是有而为之争之,吾见其不得已。
吾见其不得已。
《通玄经》曰:虽执而得之,不留也。夫名不可以求而得也,在天下与之。与之者归之天下,所归者,德也。若无德者,民不归也。不归用兵,即危道也,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
《洞灵经》曰:天下之神器也,帝王之重位也。
不可为也。
《通玄经》曰:天下大器也,不可执也,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
《通玄经》曰:夫好名者未尝不中,善游者溺,各以所好,反自为伤,故曰为者败之也。
执者失之。
《通玄经》曰:夫争利者未尝不穷,善骑者坠,各以所好,反自为伤,故执者失之。
故物
《通玄经》曰:祸福同门,利害之反,不可不察也。
或行或随,
《冲虚经》曰:或长或短。
或煦或吹,
《冲虚经》曰:或美或丑。
或强或羸,
《冲虚经》曰:或怡或厉。
或载或隳。
《冲虚经》曰:或是或非。
是以圣人
《通玄经》曰:得在时不在争,治在道不在圣。土凝下不争高,故安而不危;水流下不争疾,故去而不迟。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去甚,
《通玄经》曰:为强之本在於守弱,是以圣人守柔弗强,故能成其王,天下长久。
去奢,
《通玄经》曰:节用之本在於去奢,是以圣人去奢侈也,不敢骄奢,故能长久。
去泰。
《通玄经》曰:去.骄之本在於虚无,是以圣人去骄泰也,不敢骄溢,故能长久。
以道佐人主章第三十
此章《通玄经》言:七国人臣举不义之兵,至於伏尸流血,相交於前。兵革之所起,天下大乱,好勇危亡之道也。兵者,凶器。战者,危事。鸣铎以身自毁,膏烛以明自煎,武勇因强梁死,辩士因智能亡。人有横死,非命而亡,以寡犯众,以弱凌强,兵共杀之,好兵危亡之道也。今七国乱臣好兵斗战,天下大乱也。
以道佐人主者,
《通玄经》曰:古者人臣理国家,治境内,行道德,布德施惠,此为上也。
不以兵强天下,
《通玄经》曰:古者奸邪不生,安乐无事,天下和平,智者无所施其荣,勇者无所措其威,不用兵强天下。
其事好还。
《通玄经》曰:战国用兵而自容,邪人谄而阴谋,遽而骄主而用其#1,乱人以成其事。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通玄经》曰:七国举兵为难,路无缓步,田无立苗,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通玄经□微明篇》曰:起师十万,日费千金,师旅之后,必有凶年。
故善者果而已,
《通玄经》曰:甲兵之利,不足以恃强。
不敢以取强。
《通玄经》曰:古者勇於不敢则活。
果而勿矜,
《通玄经》曰:古者守柔弱不敢以自强,故能矜。
果而勿伐,
《通玄经》曰:勇於一能,未可广应於治也。
果而勿骄,
《通玄经》曰日:古之勇者不以力为暴,可谓一於道矣。
果而不得已,
《通玄经》曰:敌来加己,不得已而用。
是果而勿强。
《通玄经》曰:古兵守柔弱者,生之徒也,天下活矣。
物壮则老,
《冲虚经》孔子谓子路曰:由能勇而不能怯。《通玄经》曰:武勇以强梁死,辩士因智能亡。
是谓不道,
《通玄经》曰:人有横死,非命而亡,以寡犯众,以弱凌强,兵共杀之,兵强不道,不道早已。
不道早已。
《南华经》曰:不恬不愉非道也,非德也,不道早已。
夫佳兵章第三十一
此章《南华经》言: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三千余人,日夜相击於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太子悝患之,请庄子说止王之好。庄子见王曰:臣有三剑,唯王所用。王曰:愿闻三剑。庄子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也。天子之剑匡诸侯,天下服矣;诸侯之剑四封之内无不宾服矣;庶人之剑一旦命绝,无所用於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谓大王薄之。王乃芒然自失,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於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所处也。论兵有六凶,终非吉事,不可常用也。
夫佳兵者,
《通玄经》曰:兵者凶器,战者危事。
不祥之器。
《通玄经》曰:好用兵器,逆之至也。
物或恶之,
《通玄经》曰:兵残天下,万民骚动,杀戮无罪,民之所雠,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
《通玄经》曰:君子务道德,不重用兵也。
君子居则贵左,
《洞灵经》曰:阳德居左。
用兵则贵右。
《洞灵经》曰:阴刑居右。
兵者不祥之器,
《通玄经》曰:故兵者,不祥之器。
非君子之器,
《通玄经》曰:兵者,非君子之器,非君子之宝也。
不得已而用之,
《通玄经》曰:用兵有五,二曰应兵,不得已而用之,谓之应兵。应兵胜,此天道之所成也。
恬淡为上。
《通玄经》曰:恬然无思,淡然无虑,以恬养智,恬愉无矜而得乎和。
胜而不美,
《通玄经□上仁篇》曰:兵杀伤人,胜而不美。兵莫毒於憯乎心,镆铘为下。
而美之者,是乐杀人也。
《通玄经》曰:战国不义之兵,至於伏尸流血相交,是乐杀人也。
夫乐杀人者,
《通玄经》曰:春秋举兵以自为者,众去之。众之所去,虽大必亡。
不可得志於天下。
《通玄经》曰:故为他战者不能成其王,为身求者不能立其功。
吉事尚左,
《南华经》曰:夫道有左。左,阳也。
凶事尚右。
《南华经》曰:夫道有右。右,阴也。
偏将军处左,
《南华经》疏云:左阳主生。
上将军处右。
《南华经》疏云:右阴主杀。
言以丧礼处之
《通玄经□上仁篇》曰:以丧礼处之。
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
《通玄经》曰:战败以悲哀泣之。
战胜则以丧礼处之。
道常无名章第三十二
此章《通玄经》言:上古行道德者,天佑之,地助之,鬼神辅之,四夷归之,景星见,祥云布,黄龙下,甘露降,醴泉出,嘉谷秀,芝草生,连理枝,凤凰集其庭,麒麟游其郊,蛟龙宿其沼,海不波涌,河不满缢,日月星辰不失其度,风雨时顺,五谷丰登。此古行道神明感应嘉祥十瑞也。
道常无名,
《通玄经□道原篇》曰:古道无名者,无言也。无言者,作始也。作始者,始作结绳之朴也。
朴虽小,
《通玄经》曰:古人之道,心欲小也,志欲天也。心欲小者,禁微欲也;志大者,无不治也。所持甚小,所任甚大,故有道以理之法虽小足以治。
天下不敢臣。
《南华经》曰:古者大道至德之世,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素朴而民性得自治矣。
侯王若能守,
《南华经》曰:古者帝王以无为为常。
万物将自宾。
《南华经》曰:无为而无不为,万物自化。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通玄经》曰:阴阳和合,甘雨时降。
民莫之令而自均。
《通玄经》曰:不言之令,古圣人所以为师。虽无一言,天下万民化。
始制有名,
《通玄经》曰:后世小成有名者,有言也。有言者,遂事也。遂事者,成书学之器也。
名亦既有。
《通玄经》曰:今人之道智欲圆,行欲方,能欲多,事欲少。智圆者无不知也,行方者有不为也,能多者无不治也,事少者约所持也。所见大者,所知小而不知失,故无道以理之法,虽大足以乱。
夫亦将知止,
《南华经》曰:知止乎?其所不知至,知止矣。
知止所以不殆。
《南华经》曰:人莫鉴於流水而镒於止水,唯止能止众止。
譬道之在天下,
《通玄经》曰:故道之在天下,譬犹江海不为也。
犹川谷之与江海。
《通玄经》曰:江海不为,能取百川,不求故能得。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四竟
#1此处疑有脱误。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之五
古襄寇才质集
知人者智章第三十三
此章《南华经》言:古者圣人,毁志之勃。贵富显严名利此六者,勃志也。不动胸中则正,正则虚静无为而无不为也。是以古之圣人有知人之智自知之明,有胜人之力自胜之强,有知足之富强行之志。有斯六德也,生有德业不失其所之久,死有而名不亡永传之寿。故名六德,久寿也,知人者智。
知人者智,
《通玄经》曰:知贤之谓智,智莫大於知人,知人则无乱政。
自知者明。
《通玄经》曰:爱贤之谓仁,敬贤之谓礼。
胜人者有力,
《通玄经□下德篇》曰:胜人者有力,能用人力者,必得人心者也。能得人心者,叉自得者也。
自胜者强。
《通玄经》曰:自胜者强,能强者必用人力者也。未有得己而失人者也,未有失己而得人者也。
知足者富。
《通玄经》曰:足用之本在於省俭,不须财而富。
强行者有志。
《通玄经》曰:古者不以贱为危,不丑穷,无人非。
不失其所者久。
《通玄经》曰:故知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知命之情者,不忧命之所无奈何。
死而不亡者寿。
《通玄经》曰:,君子虽死亡,其名不灭。名声传於后世,何往而不寿。
大道泛兮章第三十四
此章《南华经》言:莫神於天,莫富於地,莫大於帝王。故帝王之德,配天地之富贵,此古圣人乘天地之富贵,驰养万物而用人群爱养之道也。经不为大#1,万物归之,故能成其天下之大,遵道养民也。
大道泛兮,
《南华经》曰:以道泛观而万物之应备,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其可左右。
《通玄经》曰:大道无所不可。可在其理,见可不趋,见不可不去。可与不可,相为左右,相为表里。
万物恃之
《南华经》曰:夫道韰万物而不为戾,泽及万世而不为仁。
以生而不辞,
《通玄经》曰:夫道者,万物恃之以生,莫知其德。
功成不名有。
《通玄经》曰:大常之道,生物而不有,莫知其德。
爱养万物而不为主,
《通玄经》曰:大常之道,收藏畜积而不加富,布施禀受而不益贫,爱养万物而不为主。
常无欲,可名於小;
《南华经》曰:刻雕万物众形而道不为巧作,不为而自成。万物归之不为主,可名於大。
《通玄经》曰:大常之道,化成而不宰。《洞灵经》曰:道者不为谋府,不为事官,其功至妙,不为功主。
是以圣人
《通玄经》曰:是以圣人以道泛爱,爱下故能成其大。
终不为大,
《通玄经》曰:古之善为君者,法於江海。江海爱下,终不为大,百川归之,故能成其大。
故能成其大。
《南华经》曰:夫道惠施以此,为大观於天下。
执大象章第三十五
此章《南华经》言:上古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争竞之心,此大道之世,至德之隆也。执道安泰,天下太平也。
执大象,
《通玄经》曰: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圣人之道也。古者三皇得道之统立於中央,无为为之而合乎道,无为言之而通乎德。
天下往。往而不害,
《通玄经》曰:古者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天下和平,治之本也。
安平泰。
《南华经》曰:古者智谋不用,必归其天,此之谓太平,治之本也。
乐与饵,
《南华经》曰:甘其食,乐其俗。
过客止。
《南华经》曰:安其居。《通玄经》曰:古圣人之牧民也,使各便其性,安其居处,无由相过。
道之出口,
《通玄经》曰:夫道不可以辩言,言而非道也。古道不言而治。
淡乎其无味。
《通玄经》曰:夫道者淡然无欲,漠然无为,淡兮无味,不虑而得。
视之不足见,
《通玄经》曰:夫道不可以明见,见而非也。任目而明视者,劳心而不明。待目而照见,其於为治,难矣。视知其明谓之失道,古者不视而见。
听之不足闻,
《通玄经》曰:夫道不可队聪闻,闻而非也。以耳听治,苦心而无功。待耳而聪听,其於为治,难矣。听知所闻谓之失道,古者不听而聪。
用之不可既。
《通玄经》文子问曰:王者得其百姓欢心,为之奈何?老子曰:若江海即是也。淡乎无味,用之不既,先小而后大。
将欲歙之章第三十六
此章《南华真经□胠筐篇》言: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盗贼不得圣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知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故掊击缄縢扃鐍之圣智,纵舍斗斛权衡之盗贼,而天下始治矣。故曰: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斗斛权衡之器生盗窃也。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南华经》曰:后世虽重圣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窃也。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南华经》曰:后世圣人生智而大盗起,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南华经》曰:古者圣人而智已#2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事。后世为之符玺以信之,则并与符玺以窃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南华经》曰:后世圣人若智不死,大盗不止,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
是谓微明。
《通玄经□微明篇》曰:道可以阴,可以阳,可以幽,可以明。约而能张,幽而能明,含阴吐阳,而章三光,先敬小微,然后大明。
柔弱胜刚强。
《通玄经》曰:道可以弱,可以强,可以柔,可以刚。柔而能刚,弱而能强,始於柔弱,成於刚强,积柔成刚,积弱成强。
鱼不可脱於渊,
《南华经》曰:夫函车之兽介而离山则不免网罟之患,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则蝼蚁苦之,故禽兽不厌高,鱼鳖不厌深。若泉乾涸,鱼相处於陆地,相呴以湿,相濡以沬,不能救涸,不如相忘於江湖。鱼相造乎水,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故曰鱼不可脱於渊。
国之利器,
《南华经》曰:后世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之圣智生盗窃也。若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珠玉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盗贼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后世圣人利器教民之过也。圣人不厌朴,不如相忘於道术。人相造乎道,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不可以示人。
《南华经》曰:绝圣弃智,大盗乃止#3;擿玉毁珠,小盗不起#4,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不可以示人。
道常无为章第三十七
此章《南华经》言:夫一道无为,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是故君子不可以不剖心无为於道焉。无为为之之谓大,无为言之之谓德,大德而已矣。古者无为自化,天下大治也。
道常无为,
《通玄经》曰:无为者,道之常也。
而无不为。
《通玄经》曰:大道无为,万物自生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
《南华经》曰:君子临莅天下,莫若无为也。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
万物将自化。
《南华经》鸿蒙谓云将曰:汝徒处无为,而物自化。化而欲作,
《通玄经》曰:民欲作动者,信令殊也。不诚心於道,令勤於上,不应於下。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通玄经》曰:古之圣人以道镇之,在上无为,民化如神。
无名之朴,亦将不欲。
《南华经》曰:万物殊理道不私,故无名。无名,故无为。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
不欲以静,
《通玄经》曰:古之善为君者,无为也。无为者,守静也,守静能为天下王。
天下将自正。
《通玄经》曰:上反清静,物将自正。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此章《南华经□智北游篇》言:上古圣人行不言之教,无为而天下治,故三皇道不可致,五帝德不可至,三王仁可为也,商周义可亏也,五霸礼相伪也,七国兵相乱也。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而后兵。夫礼者,五常之末,道之华,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通玄经□上德篇》曰:高莫高於天也,天道无为尊高,圣人法之,天下定矣。天道,上德也,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通玄经》曰:下莫下於地也,人道有为卑下,君子体之,天下乱矣。人道,下德也,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通玄经□上仁篇》曰:上古三皇上德无为者,天下归之。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通玄经》曰:后世五帝下德有为者,四海归之。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通玄经》曰:三皇上仁者,海内归之。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通玄经》曰:商周上义者,一国归之。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通玄经》曰:五霸上礼者,一乡归之。
则攘臂而仍之。
《通玄经》曰:七国无此道德仁义礼五者,民不归也。不归用兵,则攘臂而仍之,天下大乱。
故失道而后德,
《南华经》曰:五帝失道而后用德,德不可至也。
失德而后仁,
《南华经》曰:三王失德而后用仁,仁可为者也。
失仁而后义,
《南华经》曰:商周失仁而后用义,义可亏也。
失义而后礼。
《南华经》曰:五霸失义而后用礼,礼相伪也。
夫礼者,
《通玄经》曰:末世为礼者,浅行之谓之仁义,薄行之谓之礼智,浅行之则薄得福。夫礼者,实之文也。《南华经》曰:圣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夫礼者,道之华也。
忠信之薄,
《通玄经》曰:末世修仁义则正一国,修礼乐则正一乡,德薄者小。
而乱之首。
《通玄经》曰:五霸用礼为兵,主为乱首。《南华经》曰:夫礼者,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
《通玄经》曰:古之为道者,深行之谓之道德,浅行之则厚得福,尽行之天下服。
道之华,
《通玄经》曰:古者修道德则正天下,德厚者大也。
而愚之始。
《通玄经》曰:五帝用德道先称,古虽愚而德有余。《南华经》曰:古者至德之世,其行徐徐,其觉于于。
是以大丈夫,
《通玄经》曰:是以大丈夫恬然无思,淡然无虑,行乎无路,游乎无怠,出乎无门,入乎无房,属其精神,偃其知见,则内修其本,不外饰其末,道德无为也。
处其厚不处其薄,
《通玄经□上仁篇》文子问:仁义礼何以生乱,为薄於道德也?老子曰:为仁者必以人道哀乐论之,为义者必以人事取与论之。四海之内,哀乐不能徧,竭府库之财货,不足以赡万民骄奢。故知不如修道而行德,因天地之性,万物自正而天下赡。仁义因人情而附,故薄之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
居其实不居其华。
《通玄经》文子问师曰:后世仁义礼何以用兵刑,为薄於道德?老子曰:古者循性而行谓之道,得其天性谓之德,道德淳厚,不用兵刑也。后世德性失,然后用仁义,仁义浇薄,用兵刑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通玄经》曰:故去彼取此,天殃不起。得於此者忘於彼,则咎去福来。
昔之得一章第三十九
此章《通玄经》言:太古圣人修足誉之德,不求人之誉,己所以得天下者,非谓其履势位称尊号也,言善运天下之心,得天下之力也。后世有南面之名,无一人之誉,而失天下也。桀纣不为王,汤武不为放。古者圣人天下数誉而不益善,至誉无誉,得至道之要也。体天无誉,天下长久也。
昔之得一者:
《冲虚经》曰:道无形埒,一气九变,复变而为一。一者,天地人物形变之始也。
天得一以清,
《南华经》曰:天无为以之清。
地得一以宁,
《南华经》曰:地无为以之宁。
神得一以灵,
《南华经》曰:夫恬淡寂寞、虚静无为者,此养神之道也,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年寿长矣。昔广成子得之於道,千二百岁而形容未尝衰。
谷得一以盈,
《通玄经》曰:百川并流,不注海者不为谷。河海之源渊,流而不歇。
万物得一以生,
《南华经》曰: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洞灵经》曰:古者侯王不贵其仪,不采其誉,可谓有识者也。
其致之,
《南华经》曰:政一则不二。
天无以清将恐裂,
《通玄经》曰:天二气则成虹,阳不能常。且冬且夏,月不知昼,日不知夜。
地无以宁将恐发,
《通玄经》曰:地二气则泄藏,阴不能常。
神无以灵将恐歇,
《通玄经》曰:人二气则生病,形劳而不休则歇,神用而不已则灭,神伤於喜怒思虑之患者,神尽而形毙矣。《南华经》曰:形劳而不休则弊,神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竭则灭矣。
谷无以盈将恐竭,
《通玄经》曰:沟池涝则溢,旱则枯,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塞。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通玄经》曰:物之生也,草木英华;物之死也,草木枯槁。
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蹙。
《通玄经》曰:在上不骄,高而不危,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贵。若高危满溢,不能长久。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通玄经□符言篇》曰:人有三怨,不知之乎?爵高者人妬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人怨之。夫爵益高者意益下,官益大者心益小,禄益厚者施益博,修此三者怨不作,故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
《通玄经□道原篇》曰:圣人自谓孤寡不谷,归其本根。
此其以贱为本邪?非乎?
《通玄经》曰:志弱而事强,托小以包大,圣人法道之损者,所以自贱也。损则大,天下长久,此天道之所成也。
故致数誉无誉,
《南华经》曰:上古圣人并包天地,泽及天下,而不知其谁氏,是故生无爵,死无谥,实不聚,名不立,此之谓大人。天下数誉而不加善恶,识所以贵哉,至誉无誉矣。
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
《通玄经□符言篇》曰:古者无为尸名,不为谋府,不为事任,不为智主,藏於无形,行於无怠,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始於无名,动於不得。己欲福先无视,欲利先远害,故无为而宁者,失其所宁即危,无为而治者,失其所治即乱。故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
反者道之动章第四十
此章《南华经》言: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阴阳交通成和,而万物生焉。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消息盈虚,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为而莫见其功,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归,始终相反乎无端,而莫知其所穷。夫天地寒暑,乃道阴阳之动用,生化万物之有无也。
反者道之动,
《通玄经》曰:阴气胜变为阳,反者道之动也。
弱者道之用。
《通玄经》曰:阳气胜变为阴,弱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
《通玄经》曰:天地之道,有无相生,万物化也。《冲虚经》曰:万物生化,出入化机,常生常化。
生於有,
《通玄经》曰:万物动而与阳同波,万物生也。《冲虚经》曰:万物有生,皆出於机而常生也。万物生者,不得不生。终者,生之必生者也。
有生於无。
《通玄经》曰:万物静而与阴同德,万物化也。《冲虚经》曰:万物有化,皆入机而常化也。万物化者,不得不化。生者,化之必终者也。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五竟
#1经不为大:『经』疑为『终』。
#2圣人而智已死:『而智』二字疑衍。
#3大盗乃止:原本作『大盗乃至』,据清刊本改。
#4小盗不起:『盗』原作『道』,据清刊本改。
6-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六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六
古襄寇才质集
上士闻道章第四十一
此章《南华经》言:古者言恶乎隐而有是非,皆因周学,言隐於文华,故有儒墨之是非,儒墨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周世天下儒墨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术学乱於天下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乎隐於儒学诸子。有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夷齐、屈原之所好也。有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诲之人游居学者,孔子、孟轲之所好也。有语大功,立大名,理君臣,正上下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强国之人致兼功并者,伊尹、周公之所好也。有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巢父、许由之所好也。若夫古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无不忘,心清静也,无不有,道无为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无为之道,圣人清静之德,天下大治也。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通玄经》曰:上古法天无为,法天者,治天地之道也,清静无为是谓天道也。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通玄经》曰:中世尚贤形教,尚贤者,疑惑之原也。中世守德而不怀道,道灭而德兴。
下士闻道,大笑之,
《通玄经》曰:下世任臣才学,任臣者,危亡之道也。下世绳绳,唯恐失学。《南华经□秋水篇》言:北海若谓河伯曰: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於学,以笑道无为之少,不似尔河伯自多於水,以笑北海之少乎?夫井蛙不可以语於海者,拘於井之墟也;夏虫不可以语於冰者,笃於夏之时也;曲士不可以语於道者,束於学之教也。今尔出於泾河涯泪,观於大海,乃知尔丑,尔将何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於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海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於天地而受气於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方存乎见少,又奚敢以自多。计四海之大在天地之间也,不似迭空之在大泽,岂足为大乎?计中国之多在海内也,不似稊米之在太仓,岂为多乎?计人物之多在九州也,不似毫毛之在马体,岂足多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大小各有限矣。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夫自细视大者不尽,岂不自失乎。
不笑不足以为道。
《南华经》辩士公孙龙问於魏公子牟曰:龙少学先生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穷众口之辩,以笑庄子之言,茫然异之。公子牟隐几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独不闻坎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大与,夫子奚不来入观之?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於是逡巡而却,告蛙吾之海曰#1: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於是坎蛙闻之适适然自惊,规规然自失。观於庄子极妙之言,尔自适一时之利者,是非坎井之蛙与?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真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不亦小乎?#2往矣。公孙龙口呿而不能合,舌举而不能下,乃逸而走。
建言有之:
《南华经》盗跖谓孔子曰:且吾闻之古者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兵杀之心,此至德之隆,天下太平也。然而黄帝不能致德,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唐虞作,立群臣,汤放其主,武王杀纣。自是之后,以强凌弱,以众暴寡。汤武已来,皆乱人之徒也,岂足贵尚哉?今子修文武之道,掌天下之辩,以教后世,缝衣浅带,浇薄不淳,失其古朴,天下为乱矣。
明道若昧,
《南华经》曰:古之士内直道善无为者,与天为徒。今之士外曲礼敬有为者,与人为徒。
进道若退,
《南华经》曰:古之士无为治其内,而不有为治其外。今之士有为治其外,而不无为治其内。
夷道若颣,
《南华经》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无为守其内而不为其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有为守其外而不守其内。
上德若谷,
《通玄经》曰:古之士味道不舍也,今之士舍道不味也。释道而任学者危,弃德而用才者困。
大白若辱,
《通玄经》曰:上古之士大白若辱,明白太素,无为复朴。今下世之士,以聪明为治者,劳心而不明以智虑为治者,苦心而无功。
广德若不足,
《南华经》曰:上古之士盛德若不足。《通玄经》曰:上士广德若不足也。今士不达真道者,虽智统天地,明辩日月,辩解连环,辞润金石,犹无益於天下。夫察於刀笔之迹者,不知无为治乱之本。
建德若偷,
《通玄经》曰:上古无为者,即无事累。无累之人,即天下为形影相随无为矣。下世之士,目察秋毫之末者,耳不闻雷霆之声;耳调金石之音者,目不见太山之形。故小学有所志,则大道有所忘。
质直若渝,
《通玄经》曰:今上观至人之伦,深原道德之意,下考世俗之行,乃足以羞,羞耻不治也。
大方无隅,
《通玄经》曰:上古之士,道至大者无规矩。后世以仁义礼乐为规矩,而知规矩之所用者能治人。上用规矩者,下亦有规矩之心巧之具也,而.非所以治矣。
大器晚成,
《通玄经》曰:上古之士,德至大者无器用,大正不险,故民易导。后世小辩害道,小能丧德。夫通於一学,察於一能,可以曲说,未可广应於教治也。
大音希声,
《通玄经》曰:上古之士,道至大者无音声,至终复朴,民无为匿。后世小善破治,小技丧朴。夫辩於一辞,审於一技,可以曲说,未可广应於治教也。
大象无形,
《通玄经》曰:上古之士,朴至大者无形状,清目不视,静耳不听,闭口不言,委心不虑,弃聪明,反太素,休精神,去智故,无好憎,是谓大通。
道隐无名。
《南华经》曰:夫尊古而卑今,学者之流也,且以狶韦氏之流观今之世,其孰能不僻学?唯古至智厚德至人,乃能游道於世而不僻学,顺人无为而不失己性,彼教不学於智,承意於道,不彼於学。《通玄经》曰:幽隐玄默,无为而治,不知所为而功自成者,圣人之道也。
夫唯道,
《通玄经》曰:所谓古真人者,性合乎道也,治其内不治其外,以游天地之根,芒然彷徉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机械智巧不载於心,不学而知,不视而见,不为而成,不治而辩,逍遥无为也。天下自化,此真人之游纯粹素道。
善贷且成。
《南华经》老聃谓阳子居曰: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为也,化贷万物而民弗恃,不有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侧而游於道,无有者也。古者至人立於不贷之圃,逍遥无为也。不贷者,无出也,不推於物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