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admin
老子说罪福大报应经(敦煌本)
经名:老子说罪福大报应经。撰人不详,约出于唐代。原本卷数不详,现仅存第七卷。《正统道藏》未收。底本出处:敦煌P・2818号写本。 |
老子说罪福大报应经第七
罪有十不善之报,
福有十信行之报。
尒时众中有一真人,名曰惠通,整顿威仪,上白之曰:每闻愚聋众生,行十不善之恶业者,今所未详,愿具示之,令众得知,将为教戒之矣。
于是高上老子又告之曰:第一行不善之恶业者,此间南方弃贤世界秽土之中,乃有女之人,生性悭贪,藏举畜积,不肯施散,营建功德〔名〕望1。以是业缘,命终之后,生于饿鬼道中,饥渴惆慞,归趣无所,饥则食炭,渴饮火精,饥渴之火,焚烧其身,无福可拔,难以2得出。万劫之后,忽还人中之者,则贫穷孤露,减笇促年,三寿不终。若欲灭斯第一行不善,悭贪不肯营建之大罪者,唯唱大慈大悲寻声救苦元始无上尊者,方可以得免此受报之贫穷,并去减笇之促年。
第二行不善之恶业者,乃有众生受化寄物,抵拒不还,违心不臣。如此之人,命过之后,亦落饿鬼道中,饥渴惆慞,归趣无所,饥则食炭,渴饮火精,饥渴之火,焚烧其身,负他财物,难以得出。万劫之后,若还人中之者,则生身瘘瘘音漏疮,医所不救,常被人枉,屈滞无申。若欲灭斯第二行不善,违心受寄之大罪者,唯唱大慈大悲寻声救苦元始无上尊者,方可以得免此受报之瘘疮,并去屈滞之无申。
第三行不善之恶业者,乃有众生自行手煞,又以财物雇人,令煞人之命。恶业既深,命过之后,亦落饿鬼道中,饥渴惆慞,归趣无所,饥则食炭,渴饮火精,饥渴之火,焚烧其身,负他之命,难以得出。万劫之后,忽生人中之者,家遭疫病,断后灭门,无人祭祀。若欲灭斯第三行不善,煞人之大罪者,唯唱大慈大悲寻声救苦元始无上尊者,方可以得免此受报之疫病,并去灭门无祭祀。
第四行不善之恶业者,乃有妇人私避夫婿,亦避女男,烹肥宰腻,独食偷餐。以是恶缘,命过之后,亦落饿鬼道中,饥渴惆慞,归趣无所,饥则食炭,渴饮火精,饥渴之火,焚烧其身,苦痛楚毒,难以得岀。万劫之后,忽以受生,生作护食之狗,乃无母子之情,逢食而相龁互绞反。若欲灭斯第四行不善,偷食之大罪者,唯唱大慈大悲寻声救苦元始无上尊者,方可以得免此受报独食之狗身,并去狗无母子之重情。
第五行不善之恶业者,乃有众生心不殷勤,斋供不洁,用以供师。此人命终,亦落饿鬼道中,饥渴惆慞,流转无趣,饥则食炭,渴饮火精,饥渴之火,焚烧其身,苦痛楚毒,难以得出。万劫之后,忽生受报,报作狗身,食人不净,常致腥臊。若欲灭斯第五行不善,作斋食不净之大罪者,唯唱大慈大悲寻声救苦元始无上尊者,方可以得免此受报狗食人之不净,并去狗之常有腥臊。
第六行不善之恶业者,乃有众生狂誙3良善,引入幽牢,断其水火,禁以资粮,使命终将为快己。此人命过之后,亦落饿鬼道中,被闭惆慞,常见饥渴,饥则食炭,渴饮火精,饥渴之火,焚烧其身,苦痛楚毒,难以得出。万劫之后,忽还人中之者,常遭横事,羁系囹圄,用报宿冤。若欲灭斯第六行不善,枉诬良善之大罪者,唯唱大慈大悲寻声救苦元始无上尊者,方可以得免此受报常遭横事,并去于宿冤。

第七行不善之恶业者,乃有丈夫作人独食,不赈妻儿,甘肥息营反具,狼藉座笾。妻子但闻其香,不知其味,何况戚属,岂簉同餐。此人命终,亦落饿鬼道中,饥渴惆慞,流转无从,饥则食炭,渴饮火精,饥渴之火,焚烧其身,苦毒楚痛,难以得出。万劫之后,忽生人中之者,孤独乞食,衣弊履穿,命不肯终。若欲灭斯第七行不善,不赈妻儿饮食之大罪者,唯唱大慈大悲寻声救苦元始无上尊者,方可以得免此受报孤穷乞食,并去衣之弊穿。
第八行不善之恶业者,乃有众生贪利太深,当炉酤酒,加水增灰,或内蚯蚓,出色令甘,以诳百姓,自作教他,行之不已。此人命终,亦落饿鬼道中,饥渴惆慞,轮转无从,饥则食炭,渴饮火精,〔饥渴之火,焚〕4烧其身,苦毒楚痛,难以得出。万劫之后,忽生人中之者,身遭水瘇钟勇反,行步炁喘,颜色痿黄。若欲灭斯第八行不善,酤酤为去声也酒加水之大罪者,唯唱大慈大悲寻声救苦元始无上尊者,方可以得免此受报身之水瘇,并去颜色之痿黄。
第九行不善之恶业者,乃有众生心性凶犷瓜猛切,调伏见难,教计自由,不用他言。此人命终,亦落饿鬼道中,饥渴惆慞,轮转无从,饥则食炭,渴饮火精,饥渴之火,焚烧其身,苦毒楚痛,难以得出。万劫之后,忽以托生之者,常作水牛,为性狼唳,而难调伏,遂使5鼻穴。若欲灭斯第九行不善,心性凶犷之大罪者,唯唱大慈大悲寻声救苦元始无上尊者,方可以得免此受报身作水牛,并去穴鼻之苦。

第十行不善之恶业者,乃有众生音商估诸香,取他贵值,付以恶香,贪利诳惑谓愆。此人命过,亦落饿鬼道中,常闻臭炁入鼻颡间,饥渴惆慞,归趣无所,饥则食炭,渴饮火精,饥渴之火,焚烧其身,苦毒楚痛,难以得出。万劫之后,忽以受生,报作蛣蜣,转以粪丸,用为甘食。若欲灭斯第十行不善,卖香诳惑之大罪者,唯唱大慈大悲寻声救苦元始无上尊者,方可以得免此受报蛣蜣之身,并去不净之转丸。
于是高上老子又告惠通真人曰:彼之东方难胜净土之中,乃有善女人,第一修信善行之者,敬信尊像,他自共修,营造供养,功用非◇6,后身受报,得生贵人之家,常为人尊,世世荣乐,胤祚豪强。
第二修信善行之者,敬信经法,听读不亏,宗奉供养,劝诵更加。后生人中,世世欣庆,门族荣华,仕官不絶。
第三修信善行之者,敬信法师,施7以法服,助以香油,饴以斋中,功感诸天。后生人中,身无疾病,资貌絶伟,冠善蝉联。
第四修信善行之者,常行慈念,不煞放生,广救一切含血众生。后之受报,三寿不夭,世世康强,不遭横祸。
第五修信善行之者,◇◇吾逊让8退身,评详斗乱,计诤常无。后生人中,形相姝好,哥咏语言,行步举止,视无厌足。
第六修信善行之者,好修斋戒,检御非违,斋业乱败无从。后生人中,智惠聪达,广览经书空无法理。
第七修信善行之者,不说人私,不谈骨肉碜毒,形正心平。后生人中,财禄丰赡戍艳反,胜越闾里,长雅逍遥。
第八修信善行之者,不自是而非彼,不长己而短他。后生人中,形相严丽,长大过人,出语香洁,他人乐之,悉用其说。
第九修信善行之者,摄养孤遗,慈念老病,施惠贫穷。后生人中,身有威德,人见伏从,终不违逆,崇敬无冤。
第十修信善行之者,不恡钱财,不简贵贱,承事宾旅,迎接有序。后生人中,所住所行,为他祗敬,馈遗不穷。
一切未修之人,若欲愿斯十善福报之者,当唱大慈大悲寻声救苦元始无上尊者,方可以得此果。
于是惠通真人既蒙高上神尊赐示众生十不善之业,又示众生修十善之信行,既将自利,亦欲利他,请奉所闻,广加开化,令悉悟解。预是徒众,欢喜弹指,一时再拜,顶礼奉行。
大报应经卷第七罪有十报,福有十报。9
1.“名”字原缺,据前后文义补。
2.“难以”,原作“难从”,据后文例改。
3.“狂誙”,当从后文作“枉诬”。
4.“饥渴之火焚”,五字原缺,据前后文例补。
5.“遂使”,原误作“逐使”。
6.原本“非”字下当缺漏一字。
7.“施”字原缺,据文义据补。按南北朝隋唐灵宝经中,常劝信徒施助法师法服及香油。
8.经文“让”字前原缺一字,据注文推测,疑当作“谦让”
9.以上经文原抄本中部分俗写异体字,録文已改作通行繁体字。
无上赤文洞古真经注(李道纯)
经名:无上赤文洞古真经注。元李道纯注。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 |
无上赤文洞古真经注 都梁参学清庵莹蟾子李道纯注
无上:只这两个字,一经之义尽矣。首章云不动无为,次章云溟目忘耳,下章云无象无体,都是这个题目。虽然,却不可作有无会,亦不可作无无会,无中不无,方是真无。学者要识这个真无。当知体象是幻垢,色声是根尘。外空色声,内空体象,内外俱空,真一常存。岂非不无中无乎?太上云: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易系》云: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川老云:有象有求皆是妄,无形无象堕偏枯。堂堂真体何曾问,一道寒光烁太虚。以此观之,三教先师皆以真无发明后学,使学者向不动中动,无为中为。内忘形体,外忘声色,养其无象,守其无体,全其本真,超出虚无之外,是谓最上一乘,无上可上也,故曰无上。
赤文:赤者,虚无空炁也。文者,焕然普照也。释氏以赤身为空身,以赤手为空手,以赤地为空地,以赤洒洒为空象,故之赤者,空之喻也。《说卦》云:乾为赤。乾,天也,亦是空之义。故知赤文乃是空炁。《度人经》云:五文开廓。又云无文不度等语,皆谓焕然之明也。学者诚能抱本归根,入乎无间,则空炁焕然,塞乎天地,光明普照,故曰赤文也。
洞古:洞,观也。古,始也。观其古始,则知其终。即是原始返终之说。太上云: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阴符经》云: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学者但能忘目泯耳,收视返听,则自然光溢无极,心识常渊,深不可测也。作是观者,名为照了,始达妙音,洞观无碍,以知古始也,故曰洞古。
真经:经,径也,众所通行之大路。是谓最上一乘之妙,虚无空炁之玄,作洞观无碍之法门,造原始返终之间奥。超无生之捷径,真出世之要津也。读是经者,切不可寻行数墨,当於言句之外会意可也。苟或嘿而悟之,使自得之,直造虚无之真境,同游元始之先天,故曰真经。
有动之动,出於不动。有为之为,出於无为。横渠云:动无静,静无动,物也。动有静,静有动,神也。老子云:无为无不为。予谓不动中,真动也,无为中为,真为也。神归则万物芸寂,气泯则万物无生。老子云: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释云:心灭种种法灭。予谓潜神於绝境,万物芸然而不动。息於中虚,万物寂然而无生。神神相受,物物相资。《易系》云:生生不穷之谓道。予谓以神感神,以物感物,皆无穷。厥本归根,嘿而悟之。《易系》云:嘿而成之,不言而信。予谓存真一於木之根,谓之本。存真一於木之梢,谓之末。神领意会者,则能穷根悟本。我自殖之,入乎无间。《易系》云:圣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予谓殖者,埋藏也。委身於绝境,则能入乎无间之域。不死不生,与天地为一。《易系》云:原始返终,故知生死之说。《心经》云:不生不灭。予谓生死乃昼夜之常。昼夜自昼夜,死生自死生。作如是见者,与天地为一。
右操真章。不动之动,无为之为,操真之体也。神归炁泯,相受相滋,操真之用也。归根自殖,与天地为一,操真之圣功。故授之以入圣章。颂曰:神从不动动中动,道向无为为处为。见得动中为底个,先天造化总归伊。
忘於目则光溢无极,泯於耳则心识常渊。老子云:不窥牖,见天道。不出户,知天下。予谓目不视则神光普照,耳不外闻则心识弘深。两机俱忘,纯纯全全,合乎大方。溟溟涬涬,合乎无伦。《诗》云: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先贤云:浑浑沦沦。《度人经》云:溟涬大梵,寥廓无光。予谓见无所见,闻无所闻,纯乎纯一,全乎全真,委身寂然,委心混然,故能超今越古,出乎无伦。天地虽大,我之所维。万物之众,我之所持。《易系》云:效法莫大乎天地。孟子云:万物皆备於我。予谓天动地静,我得总持。万物之众,统之则一。曷有终穷,以语其弊哉。先儒云:天地人物,不可终穷。苟言可者,岂非弊乎。予谓一以贯之,其理自尽。
右入圣章。忘目泯耳,色声无碍,则能与天地混而为一。若於万物有所窒碍,不造理者也,深造理者,一以贯之。三才总持,所以长久。故次之以住世章。颂曰:无闻无见终为妄,随色随声又属尘。二理总持方入圣,功深力到造全真。
养其无象,象故常存。守其无体,体故全真。老子云:大象无形。又云:外其身而身存。予谓无象之象乃实象,故历劫不坏。无体之体乃真体,故全其本真。全真相济,可以长久。先儒云:纯一无伪。予谓纯一谓之全,无伪谓之真。全真相济,长生久视之道也。天得其真故长,地得其真故久。老子云: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予谓不自生,忘形也,故能全其本真,与天地齐久。世人所以不得长久者,为丧其无象,散其无体。《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予谓梦幻泡影,虽有象而终化。故著於体象,皆是妄幻,终有败坏。不能使百骸九窍,与真体并存,故死矣。开禅师云:才涉有无丧身命。予谓世人所以不得长久者,贪著故也。念著者,为物欲所转,故与物俱化,不能使百骸九窍与真体并存,故死矣。
右住世章。养其无象,守其无体,故长久。执著之者,丧其本真,故早已。有形终有坏,无形故长在。万有归一无,故全其本真。一无归万有,故失其本真。去彼取此者,是谓至人,可以留形住世,可以长生久视。虽然,更有出世无生道在,且道如何是出、是无生底道?咄。幻体有形终有坏,法身无相故长存。有形无相都空尽,方是如如不动尊。
无上赤文洞古真经注
太上赤文洞古经注(长筌子)
经名:太上赤文洞古经注。金末元初全真道士长筌子注。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
太上赤文洞古经注序
夫至道无言,真空非色,思之者莫能知,观之者不可见,赜之不可得,行之不到,陶铸天地,率循造化,寂而不动,应满六虚,令万物蒙休,群生复命。巍巍乎至矣哉!非圣人孰能通之者耶?况元始大圣,慈心广布,慧照十方,观见众生忘归失本,宛转世间,轮回不息,长劫受苦,不能自明。遂感法雨敷滋,宣扬妙道,引接有情,出生死海,游清虚之境、恬惔之乡,超乎尘垢,步乎寥廓,逍遥独化,微妙玄通,无为自然,返於纯素冥极混茫者也。
太上赤文洞古经注
操真章上
有动之动,出於不动。
有动者,应机也。无动者,抱元守一也,归根复命也。故经云:清者浊之源,静者动之基。唯精唯一,允执厥中。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至静不动也。
有为之为,出於无为。无为则神归。
神本湛寂,感而遂通,不得已而后起,随机接物,妙用无穷。去智与仁,故循天之理。淡然无极,而众妙归之。
神归则万物云寂。
专气致柔,能如婴兄。抱守冲和,真气氤氲,万物皆长生也。知和曰常,心使气曰强。强者坚强壮老,死之徒也。
不动则气泯,气泯则万物无生。
气绝神逝,九窍百骸,变灭尘土也,更何疑之。
神神相守,物物相资,厥本其根。
以虚养虚,以实养实。何以故?忘形养气,忘气养神,忘神养虚,虚室生白,吉祥止止,神气冲宁,灵根深固,故成长生久视之道也。
默而悟之,我自识之。
至道之玄。不假外物而得。默默昏昏,无应无问,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随万法,可以全生,可以复本也。
入乎无间,
无间者,无有也。是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圆通无碍,应化无穷,遍满十方,时时运动,无有间断也。
不死不生,
玄珠灿灿,今古常明。万物混成,法法平等。中静非染,无始无终,故曰不死不生者也。
与天地为一。
天道清虚,所以能长。地道宁静,所以能久。人能悟理,达其妙道,致虚极,守静笃,恬惔寂然,不为万物之所累,清净无为,可以与天地为一者哉。
入圣章中
忘於目,则光溢无极。
五色乱明,令人目盲。色者,彰也。色色者,未尝显。何谓也?法眼圆通,明照十方三界,观物无物,观空不空,视之冥冥。杳冥之中,独见晓焉。灵光充塞,无穷极也。
泯於耳,则心识常渊。
五音乱聪,令人耳聋。心是清渊,本自湛澄。是非言语,美恶声音,皆为妄情伪物。飘风骤雨,动扰心源,神室不灵。若能泯绝是非,不受於中,无声之中,独闻和焉,然后可以听玄歌白雪,不鼓阳春,仙音之曲调也。
两机俱忘,绝众妙之门。
声色双泯,动静两忘。听之不以气,视之不以神,是谓太玄之妙,虚旷之灵。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无为之为,不知而知。灵明旷彻,广大虚寂,妙无边际也。
纯纯全全,合乎大方。
物我俱忘,有无不立。昏昏默默,杳杳冥冥。无边无际,非外非中。其游无端,其出无方,化育万物,不可为象,混成无方隅也。
溟溟涬涬,合乎无伦。
至道重玄,浩浩荡荡,理无等伦;藏之则为元精,用之则为万灵,含之则为太一,放之则为太清;无相无名,至尊至贵,迷之则凡夫,悟之则圣贤。
天地之大,我之所维。
古今圣贤、得道真人,提挈天地,把握阴阳,雕琢万物,泽及群品,不为难乎?
万物之众,我之所持。
宇宙在乎其手,万化生乎一身。
曷有穷终,以语其弊哉。
圣人直说妙道,普现普光,惟恐后世凡夫不信疑惑,大发谦辞,若言不尽其理,以语为弊,恶舛讹之说也。
太上赤文洞古经注
住世章下
养其无象,象故常存。
真气熏蒸,而时无寒暑。纯阳流注,而民无死生。故曰心灯朗照,法身长存。慧烛不明,道容岂载?
守其无体,体故全真。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滋荣群品。人能安静和畅,宝瓶坚固,玉浆香美,真水下降,滋养妙体,返老如童孩,不亦善乎。
全真相济,可以长久。
水火既济,魂魄相守,铅汞相凝,炼成大药,结就金丹,灿斓光辉,无幽不烛,纯白入素,无为复朴,长生不灭,没身不殆,号曰真人者也。
天得其真,故长。
天得纯粹不杂之道,则故能覆盖群有,包罗万象,历劫清凝,鉴物无私,不言而应,妙用无穷,高虚长远,大无不包,久而不易也。
地得其真,故久。
地得其真,则育养万物,深根固蒂,安静无为,乃长久也。
人得其真,故寿。
死而不亡者寿。但世人悟其真趣,得其妙元,与道合真,没身不殆,同其圣贤,令后代祭祀不辍,何以加此焉。
世人所以不能长久者,为丧其无象,散其无体,
五味浊口,五臭熏鼻,声色阏塞耳目。取舍滑心,使性飞扬,迷情徇物,念念相婴,使心智游乎外,鬼神入其内,是非宠辱乱扰灵源,与物相刃相靡,终身疲役。区区业网而不知其归,可不悲乎?身适美厚,锦绣罗谷,意迷邪见,颠倒妄想,至於穷年,不知天命。丧己於物,失性於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可不哀哉!
不能使百骸九窍与真体并存,故死矣。
内本清静光明,虚白晃耀,奈何爱染万缘,不生返照,飘飘一性之散,沉沉万劫之迷,难省真身,迁於别蜕,迷其真源,坏其内也。万劫轮回,生死海中,不能超度,甚可哀怜矣。
太上赤文洞古经注
元始天尊说太古经注(长筌子)
经名:元始天尊说太古经注。原题龟山长荃子注,此人系金元之际全真派道士。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
元始天尊说太古经注
太古经序
夫至道无言,真空非色,思之者,莫能知,观之者,不可见,赜之不可得,行之不能到,陶铸天地,率循造化,寂而不动,应满六虚,令万物蒙休,群生复命。巍巍乎至矣哉,非圣人孰能通之者耶?况元始天尊,慈心广布,慧照十方,观见众生忘归失本,宛转世间,轮回不息,长劫受苦,不能自明。遂感法雨敷滋,宣扬妙道,引接有情,出生死海,游清虚之境,恬淡之乡,超乎尘垢,步乎寥廓,逍遥独化,微妙玄通,无为自然,返於纯素冥极混茫者也。
元始天尊说太古经注
元者,气之先也。始者,物之初也。是以虚无自然,清净无为,包罗众妙,应接群生,故曰元始者也。
天尊者,上玄至极,高明贵真,三界之主,天人之师,幽赞德号之所称也。说者,宣述敷演也,造作迁流也。慈云覆布,法雨垂滋,普润群情,善芽增长。
太古者,无名无象,不变不迁,虚空同体,历劫长存,先天地而不为老,后六极而不为下,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经阴阳而不殆,不生不死,无往无来,卓然安静矣。
元始天尊大发慈悲之行,广开方便之门,宣扬妙旨,述作微言,救度苍生,悉除众苦。经者,非俗谈鄙语之称,乃妙法真常之异号,总善之要径,入圣之阶梯,是逍遥之正路,平坦之玄途,广莫之野,无何有之乡。古今达士无不游兹。若苦海众生,素蕴仙风,宿有灵骨,遇此金文,一闻解脱,捐诸业缚,远离烦恼,优游方外,讵不幸哉。
天尊曰:
夫圣人垂教,若天行四时,率信而善应也。语若枢机,正如号今发而直截,无不中也,出而威明,无不当也。譬如良药玉浆、大明之灯,能治众生一切苦疾,能破群迷黑暗痴业。言胜金石心地。动若春风,激悟凡夫,顿开心地。荣通万化,各复其根。引接世人,解冤释缚,出离生死,超脱有无,游於大道,奚不至矣哉。
有动之动,在乎无动。
有动者,应机也。无动者,抱元守一也,归根复命也。故经云:清者浊之源,静者动之基。唯精唯一,允执厥中。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至静不动也。
有为之为,在乎无为。
神本湛寂,感而遂通,不得已而后起,,随机接物,妙用无穷。去智与仁,故循天之理,淡然无极,而众妙归之。
气住则万物皆生,
专气致柔,能如婴兄。抱守冲和,真气氤氲,万物皆长生也。知和曰常,心使气曰强。强者,坚强壮老,死之徒也。
气泯则万物皆灭。
气绝神逝,九窍百骸变灭尘土也。更何疑之。
物物相资,固养其根。
以虚养虚,以实养实。何以故?忘形养气,亡心气养神,忘神养虚,虚室生白,吉祥止止,神气冲宁,灵根深固,故成长生久视之道也。
默而悟之,我自植之。
至道至玄,不假外物而得。默默昏昏,无应无问。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随万法,可以全生,可以复本也。
出乎无间,
无间者,无有也。是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圆通无碍,应化无穷,遍满十方,时时运动,无有间断也。
不死不生,
玄珠灿灿,今古常明。万物混成,法法平等。非静非染,无始无终。故曰不死不生者也。
与天地为一者哉。
天道清虚,所以能长。地道宁静,所以能久。人能悟理,达其妙道,致虚极,守静笃,恬淡寂然,不为万物之所累,清静无为,可以与天地为一者哉。
天尊曰:
天尊者,人人本有,个个具足。盖谓众生缘薄福鲜,烦恼障蔽,迷情重浊,不悟真源,虽遇明师,不信不晓。
忘於目则光溢无极,
五色乱明,令人目盲。色者,彰也。色色者,未尝显。何谓也?法眼圆通,明照十方三界,观物无物,观空不空,视之冥冥。杳冥之中,独见晓焉。灵光充塞,无穷极也。
泯於耳则心识常渊。
五音乱聪,令人耳聋。心是清渊,本自湛澄,是非言语,美恶声音,皆为妄情伪物,飘风骤雨,动扰心源,神室不灵。若能泯绝是非,不受於中,无声之中,独闻和焉。然后可以听玄歌白雪,不鼓阳春,仙音之曲调也。
两机俱忘,是谓太玄。
声色双泯,动静两忘,听之不以气,视之不以神,是谓太玄之妙,虚旷之灵。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无为之为,不知而知,灵明旷彻,广大虚寂,妙无边际也。
混混沌沌,合乎大方;
物我俱忘,有无不立,昏昏默默,杳杳冥冥,无边无际,非外非中,其游无端,其出无方,化育万物,不可为象,混成无方隅也。
溟溟涬涬,合乎无伦。
至道重玄,浩浩荡荡,理无等伦。藏之则为元精,用之则为万灵。含之则为太一,放之则为太清。无相无名,至尊至贵,迷之则凡夫,悟之则圣贤。
天地之大,我之无盈;
古今圣贤、得道真人,提挈天地,把握阴阳,雕琢万物,泽及群品,不为难乎。
万物之众,我之所持。
宇宙在乎其手,万化生乎一身。
曷有穷终,以语其弊哉。
圣人直说妙道,普现普光,惟恐后世凡夫不信疑惑,大发谦辞,若言不尽其理,以语为弊,恶舛讹之说也。
天尊曰:
天尊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故曰口带玄而无路,舌头谈而不谈。
养其真火,身乃长存。
真气熏蒸而时无寒暑,纯阳流注而民无死生。故曰心灯朗照,法身长存。慧烛不明,道容岂载。
固其真水,体乃长在。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滋荣群品。人能安静和畅,宝瓶坚固,玉浆香美,真水下降,滋养妙体,返老如童孩,不亦善乎。
真真相济,故曰长生。
水火既济,魂魄相守,铅汞相凝,炼成大药,结就金丹。灿烂光辉,无幽不烛。纯白入素,无为复朴。长生不灭,没身不殆,号曰真人者也。
天得其真,故长;
天得纯粹不杂之道,则故能覆盖群有,包罗万象,历劫清凝,鉴物无私,不言而应,妙用无穷,,高虚长远,大无不包,久而不易也。
地得其真,故久;
地得其真,则育养万物,深根固蒂,安静无为,乃长久也。
人得其真,故寿。
死而不亡者寿。但世人悟其真趣,得其妙元,与道合真,没身不殆,同其圣贤,令后代祭祀不辍,何以加此焉。
世人所以不得长久者,养其外,
五味浊口,五臭熏鼻,声色阏塞耳目,取舍滑心,使性飞扬,迷情徇物,念念相撄,使心智游乎外,鬼神入其内,是非宠辱,乱扰灵源,与物相刃相靡,终身疲役,区区业网,而不知其归,可不悲乎。身适美厚,锦绣罗谷,意迷邪见,颠倒妄想,至於穷年,不知天命。丧己於物,失性於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可不哀哉。
坏其内也。
内本清静光明,虚白晃耀,奈何爱染万缘,不生返照,飘飘一性之散,沉沉万劫之迷,难省真身,迁於别蜕,迷其真源,坏其内也。万劫轮回,生死海中,不能超度,甚可哀怜矣。
长生之道,
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长生之道,得之可矣。
不视不听,
不视不听者,隳其肢体,黜其聪明,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有太初。不登昆仑,不游太虚,坐忘遗照,合乎洞玄,同而无好,化而无常,希夷微妙,不可测量耳。
不华不荣,
不利货财,不近富贵,不苟於人,不饰於物。众人熙熙,我独怕兮,众人昭昭,我独若昏。捐名忘势,全身远害,乃合天道也
弃世离俗,
不尊显於市朝,不困囚於妻子。如孤云野鹤,飞腾自在,舒卷无心,乃修真之士也。
积精全神,
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内以冲和之气养神,外以诸圣妙法以滋慧命。内外莹彻觉性圆明。心境俱忘,顿超诸漏。体此法乃可修持也。
寂寞无为,
无为者,无不为也。恬淡无为,乃合天德。故曰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故曰寂寞恬淡,虚无无为,乃天地之平,道德之质也。故圣人恬淡矣,平易矣。平易恬淡,则哀乐不能入,邪气不能袭,其神不亏,故其德全,静一而不变也。故一切贤圣,其道密庸,不以无为法而有成圣功者,理未闻也。
乃得道矣。
夫道者,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不可得,可受不可见。先天地而生,生而无名,然未尝生也;后今古而存,存而无象,然未尝存也。故曰不可思议。既不可致诘,思惟何以得之。众生但能心境两忘,一念不生,呼吸屈伸,躇步跐蹈,不知是谁,更休得携灯问火,涉水寻津,顿悟本心,即得道矣。
兹为众生即说偈曰:
天尊宣秘密,方便示慈悲。法雨滋群品,玄谈释众疑。观凡如梦幻,引接悟希夷。水火归炉灶,云霞罩坎离。冲虚通圣道,清静结灵芝。物得能长久,人行绝祸危。逍遥三界外,永永证无为。
元始天尊说太古经注
元始天尊说得道了身经
经名:元始天尊说得道了身经。又名《生天得道全真了身经》。撰人不详,似出於宋元时期。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 |
尔时,元始天尊在玉清圣境清微天宫郁罗萧台之中、森罗净泓之上,现虚无自然有为真圣相,恢元始无极大道,阐扬混沌未分先天真奥妙论、清静无为全真大道,为诸天仙众说此《生天得道全真了身经》。
夫修炼了身,饮食有则,禁口独坐,口唇相沾,牙齿相对,眼不观邪色,耳不听淫声,洗心涤虑,对境忘境,万缘消息,外想不入,内想不出,莫起一念,万事俱忘。凝耳韵,含眼光,缄舌炁,调鼻息,存神定意,一心内守。调息绵绵,微微轻出,似有而无,莫教间断。息依神定,性定命住,性命双全,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湛湛澄澄,杳杳冥冥,昏昏默默,纯纯全全,混混沌沌,精神魂魄意,三五混融,三元辐辏,合和四象,五炁朝元,三花聚顶,返本还元,复命归根,万神归一,无所不包,无所不容。自然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口里津液,自然而生。烹煎煅炼,久久不散,自然体中血脉如风行,腹中如雷声鸣。无弦之曲,不抚而自声,不鼓而自鸣。冲和炁透,醍醐灌顶,甘露洒心,昼夜无眠,三千日足,功成果满,阴尽阳纯,圣胎成就,身内有身,神成真圣。真圣合太虚,太虚合真空,真空合虚无自然。虚无自然是元始真一,元始真一是吾真身也。先天而生,生而无形;先天而长,长而无体。谁无形体,大道常存,永劫不朽不坏,万圣同居,得观内境,见虚无之事,神自言语,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年,脱离生死,方得全真道果。天得真一,神光清明;地得真一,万物发生;邪得真一,自然归正;神得真一,千灵万圣;人得真一,真神仙胎也。道本虚无,三才六合之中,无所不灵,无所不圣。道乃万圣之祖,万物之宗,清静混沌,凝神炼炁,二六时中,常清常静。灵台无念为清,一念不起为静。意定神全水源清,意动神行水源浊。此是木金真间隔。饮食太饱,息炁难定;眼光不凝,神光不明;耳不绝听,神不得住;声色不绝,精炁不全;万缘不绝,神不安宁。神不安宁,心神不灵。心神不灵,圣胎不成。圣胎不成,为阴灵下鬼。身是炁宅,心是神舍。意动则有为,有为则神动,神动则炁散。有为真动不动,静在其中矣。息依神定,纯纯全全,混混沌沌,神凝炁结,全真无为,万神归一,则神炁聚。神炁聚,则五行真炁结成刀圭。神炁津液为真水火,咽津服炁为饮刀圭,一名醒醐灌顶、甘露洒心,一名洗心涤虑。心神不动为之真沐浴。真清真静,动在其中矣。修行道人不识动静真机,不达真常全真道理,如何得道成真?息不动意定为之抽,意不动神凝为之添。神凝意动为武炼,息定神凝为文烹。外想不入、内想不出为固济。二炁交合各一斤。虚无自然为运用,万神归一为守成。性定命住为养火,炼炁成神为真金。心火下降为复命,肾水上升为归根。火迎真水为金液,水迎真火为还丹。五行凝结为九还,阴尽阳纯为七返。降伏内魔为野战,神全无欠为全真。精血炁神真种子,神凝炁结合真空。中宫胎意为黄婆,金情木性为夫妇。心神真汞为姹女,精炁真铅为婴儿。精凝形固成黑龟,炼神凝结为赤蛇。煅炼呼吸为龙虎。龙虎龟蛇成一块,为和合四象。一性摄情为金木并,阴阳还返为水火交。火与木同源,两性一家,南二东三同成五。南二,心神,火也。东三,肝木,性也。此是火生於木也。水与金同源,两性一家,北一西四同成五。北一,肾精,水也。西四,肺金,情也。此是水生於金也。中五属土,土者,意也。呼则虎啸风生,虎啸则汞投铅。汞即是性,性即是砂中汞,砂汞即是离中阴,离中阴即是人心中神炁也。息意定则神炁全,神炁全则了性。吸则龙吟云起,龙吟云起则铅投汞。铅即是命,命即是水中金,水中金即是炼精化炁,炼精化炁即是精炁凝,精炁凝则形固,形坚固则精炁全,精炁全即了命。性命双全,精炁血满,神凝炁结,三千功满,炼就纯阳,是为富国安民。精炼成日精,血炼就月华,炁炼成黄金,髓炼就白玉,脑炼成丹砂,肾炼就砗磲,心炼成珊瑚。此是七宝,居身不散,功成行满,跨凤乘鸾,飞升金阙,上朝玉帝,永为真神仙矣。
元始天尊说得道了身经
生天经颂解(王吉昌)
经名:生天经颂解。金元间道士超然子(王吉昌)撰。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赞颂类。 |
生天经颂解 超然子颂
元始天尊
至高至大虚无祖,接引群生万法根。三十二天都教主,如如不动号为尊。
说此生天
生天生地亦生人,四象三才育五行。无相无名天地始,有情有相物情宗。
得道真经。
深根固蒂始中心,复命归根立本真。炼就九阳金鼎出,慧光朗照遍乾坤。
尔时,元始天尊
泓蒙混合未分源,似有如无恍惚间。至寂至虚含万象,渐生五太立人天。
在大罗天上玉京山中,
大罗天上玉京山,旷朗无尘绝往还。觉悟剎那生静境,迷情如隔万重关。
告诸仙曰:吾今为汝略启身心,
虚无妙相身心启,暂假凡躯主妙规。金口泄开天地奥,灵光射出混元机。
明开道要。
道要玄微非有无,无中生就有形躯。有中炼出无形体,自在逍遥物外居。
十方得道神仙皆从此经修行而通微奥,
万八千篇立妙玄,生天得道始修仙。爱河须仗舟船渡,到岸遗舟合自然。
善男子、善女人,
天尊普化遍十方,男女无殊一体观。大抵澄心崇至道,智愚凡圣总成仙。
依凭斋戒,是作津梁。
洗心防患真斋戒,除情去欲是津梁。境灭心忘无垢染,灵明何处不圆方。
一切有为,显诸真露,
色心未动本无为,朴散形生自有为。籍假养真真露显,莫因假物丧灵仪。
体此法相,乃可授持。
方求鱼兔觅蹄筌,得兔忘蹄鱼亦然。乃可授持虽有相,有为无作越中边。
能屏众缘,永除染著,
外行周圆托众缘,莫将名利丧根源。洪锺在叩声虽向,应物无心两事全。
外想不入,内想不出,
六门长闭紧牢关,莫纵三尸恣往还。二物调和收宝鼎,一条银焰出昆山。
乃得五脏清凉,六腑调泰,
四象中央一炁先,周流三界任巡还。青龙火里喷寒雾,白虎潭中吐赤烟。
三百六十骨节之间有诸滞碍,十恶之业,
三三六六结成形,口四身心眼耳馨。始为七情耽染著,屏除十恶认元宗。
百八十烦恼之业,
七情三业丧灵源,半是凡身半是仙。炼就极阳无相礼,自然烦恼不相干。
众苦罪源,悉皆除荡。
三彭恣纵业根源,五欲身耽惹祸愆。罪业屏除无苦恼,自然超脱死生关。
即引太和真炁,注想身田,
意定心宁莫强求,绵绵来往自通流。华池浇灌三田润,要长灵芝饲白牛。
五脏六腑,心目内观,
五气朝元五气清,六阴消尽六阳生。慧眸踢起分明觑,内外无尘体自真。
真炁所有,清静光明,虚白晃曜。
虚白灵光晃太空,辉辉焕焕古今存。莫将明月清风谕,风月何曾得久停。
杳杳冥冥,内外无事,
内无所感外无求,真乐真欢喜自由。昏昏默默如醉梦,了无一物挂心头。
昏昏默默,正达无为,
混混茫茫有若无,昏昏昏里性恬虚。法界往来无所住,无为无作了元初。
古今长存,总持静念,
浩劫绵绵非有有,不增不减不空空。长江万顷无波溢,湛湛澄澄息浪风。
从兹解悟,道力资扶,
迷云消散静乾坤,朗照虚无若鉴容。玉兔奔驰投绛阙,金鸟飞入广寒宫。
法药相助,仍节饮食。
天地相和万物冲,衣食调摄自然通。抽添水火无亏溢,炼就神丹射九宫。
驱遣鬼尸,安静六根,浄照八识,
阴魔遣却六神宁,宝鼎祥光晃太空。八景返为八色水,结成云篆出昆仑。
空其五蕴,正妙三元,
五欲蠲除五蕴空,五般霞彩斗争新。三宫升降无穷尽,稳跨金龙赴玉京。
得道成真,自然升度。
金丹炼就保长生,玉性玲珑万法空。得道有如非得道,自然升度九霄中。
尔时诸天仙众,上白天尊言:
诸天仙众各归依,仰谢天尊洁众迷。云散风停天莹静,一轮明月照希夷。
自从无始以来,至於今日,
未分五太混元初,恍惚其中若有无。浩劫长存无损益,有余那得证无余。
未闻如是大乘经典,
视之不见听无声,非色非空绝我人。只为众生著有相,教风权且立三乘。
我等缘兹幸会,广及一切,道果圆满。
未晓前生作甚缘,今生同遇上真传。亘初业障皆消散,行满功周赴九天。
而作颂曰:杳杳冥冥清静道,
无中生有阴阳道,五行内外俱颠倒。忘心忘法亦忘形,杳杳冥冥清静道。
昏昏默默太虚纵。
无拘无染越和冲,声色非干万法空。得意忘言如酩酊,昏昏默默太虚纵。
体性湛然无所住,
绝情绝意忘忧虑,慧光不染纤尘污。茫茫浩劫独纵横,体性湛然无所住。
色心都寂一真宗。
正眼拂开尘世景,灵台不挂半毫分。真清真静玄中妙,色心都寂一真宗。
生天经颂解
元始天尊说生天得道经
经名:元始天尊说生天得道经。撰人不详,约出于唐宋间。南宋初编《秘书省续四库书目》著录『生天得道经一卷』,当即此书。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参校本:《正统道藏》洞真部赞颂类:超然子王吉昌《生天经颂解》。 |
尔时元始天尊在大罗天上玉京山中,为诸天仙众说此《生天得道真经》。告诸仙曰:吾今为汝略启身心,明宣道要。十方得道神仙,皆从此经修行而通微奥。善男子、善女人,依凭斋戒,作是1津梁,一切有为,显诸真路2,体此法相,乃可受持。能屏众缘,永除染著,外想不入,内想不出,於正念中3,皆4得五脏清凉,六腑调泰。三百六十骨节之间,有诸滞碍,十恶之业,百八十烦恼之业,众苦罪源,悉皆除荡。即引太和真炁注润5身田,五脏六腑,心目内观,真炁所有,清静光明,虚白朗6耀,杳杳冥冥,内外无事,昏昏默默,正达无为,古今常存,总持净念,从兹解悟,道力资扶,法药相助。仍节饮食,驱遣鬼尸,安寂7六根,净照八识,空其五蕴,证8妙三元,得道成真,自然升度。尔时诸天仙众白9天尊言: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未闻如是大乘经典。我等缘兹幸会,广及一切,道果圆明,而说偈曰:
杳杳冥冥清静道,昏昏默默太虚踪,
体性湛然无所住,色心都寂一真宗。
元始天尊说生天得道经
1.“作是”,《生天经颂解》作“是作”。
2.“路”,《生天经颂解》作“露”。
3.“於正念中”,《生天经颂解》无此四字。
4.“皆”,《生天经颂解》作“乃”。
5.“润”,《生天经颂解》作“想”。
6.“朗”,《生天经颂解》作“晃”。
7.“寂”,《生天经颂解》作“静”。
8.“证”,《生天经颂解》作“正”。
9.《生天经颂解》“白”上有“上”字。
太上升玄说消灾护命妙经注(王玠)
经名:太上升玄说消灾护命妙经注。元道士混然子王玠(字道渊)撰。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 |
太上升玄说消灾护命妙经注 脩江混然子注
太者,无也。上者,极也。升,高也。玄,妙也。说,开化也。消,灭也。灾,害也。护,保也。命,身也。妙,玄之又玄也。经,心也,径也,人人共行之径路也。天尊言:无极大道,化生天地。万物之多,无物不有其妙,唯人得其秀而最灵。然虽灵也,人生风土不同,禀受则有殊异,是有贤愚不等。故天尊以慈悯力,开方便门,普化世人,明本来之真性,全见有之身命。以心炼念,以情归性,然默运天机,流精化气,会於乾宫,充周四体,乃谓之升玄。运符火以炼神,咽金液以炼形,形强神清,诸邪不入,百病不生,长生久视,超尘出劫,乃谓之消灾护命。若有能受持此道,运行一身,与圣仙并驾,与天地同躯,是为妙经也。《道德经》谓: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故无弃人。所以众生虽是有贪爱之心,其中皆有善智之性。天尊说此经,开化妙理,以喻后之来者。流通读诵,究竟大道之由,悟之者,愚可以智,浊可以清,超凡入圣,自然消灾、灭罪、保命,乃得延年,岂不是妙经也哉。颂曰:无极玄元始,巍巍灵宝尊,升玄弘教化,显道说经文。
尔时元始天尊在七宝林中五明宫内,
尔时者,昔混沌之时也。元始者,祖气也。天尊者,一灵至贵,天上地下,唯此独尊也。七宝林者,心也,神也。五明宫者,黄庭也。以世法释,当龙汉之初,八角垂芒,一点祖劫之气,化正气万道,浮满空中,结成圣体,一神含妙万有,乃强名曰元始天尊也。当说之时,在始青天七宝林中五明宫内也。以道用言,人人之生,皆有元始天尊。此言一点真阳之气,居於生门密户,中间空悬一窍,乃曰天心,性亦寓焉,为万神朝会之祖,是谓元始天尊者也。凡遇一阳初动,当转经之时,则神下坠玄关,鼓巽风吹发离宫三昧之火,追二气於黄道,会三性於元宫,混融成丹。所以炼性,如金之坚,全藉火力以锻炼。火以七言,土以五言,是以在七宝林中五明宫内者也。此即《度人经》所谓:元始悬一宝珠,大如黍米,在空玄之中,去地五丈,登引天真之道也。颂曰:元始先天地,无为浩劫宗,一心抱众体,真下玩真空。
与无极圣众俱,放无极光明,照无极世界。
此承上言,一神正位,万神朝宗。以世法言,当天尊说经之时,则诸天诸地、三界十方、无极圣众,一时同会於七宝林中五明宫内,咸听说经之妙,是时放无极光明,照无极世界也。以道用言,凡作丹之时,以天罡之斡运,逆回斗柄之机,则通身万神万气同会於心,薰蒸片饷,即得神清气爽,心广体胖,灵含空妙,万窍光明,是照无极世界也。此即与《度人经》所言:上圣高尊、妙行真人、无鞅数众,浮空而来,俱入宝珠之内。既入珠口,不知所在。法事粗悉,诸天复位。倏欻之间,寂无遗响是也。颂曰:一黍藏天地,诸真集圣躯,慧光生恍惚,遍界照虚无。
观无极众生,受无极苦恼,宛转世间,轮回生死,漂浪爱河,流吹欲海,沉滞声色,迷惑有无。
观者,洞观也。无极者,言天下人物之多,生生不尽之意也。众生者,下愚贪爱之人也,及其一切含灵之物,皆是众生。此一节以下,天尊居静极之中,以智慧目,洞观大1之内,劫浊之间,有等贪夫俗子下愚之人,不畏天命,不惜生身,纷纷贪爱,形虽人身,心如禽兽也。奈何此等众生,不识人伦,不惧国法,心为形役,逐利迷情,舍死贪求,了无厌足,造成种种之愆,作下无遮罪业。一旦自招殃咎,天灾罪己,小则自陷一身,大则祸连骨肉,是以受无极苦恼,宛转世间,轮回生死於六道之中,永无出期。漂浪於爱河,流浪於欲海之地,汨没沉沦,无有休息。天尊怜悯众生之苦,深可痛哉,故以此等由,开化世人,早悟回头。殊不知造恶者必有恶报,如影随形,竟不寻思,至此唯务纵念所为,沉滞於声色,耳中听,眼中见,纷纭驰逐於外,自身精神耗散,化为异类而不复,犹自不醒,迷惑有无而终不改也。颂曰:众生心自昧,造业受轮沉,爱滞於声色,何如兽与禽。
无空有空,无色有色,无无有无,有有无有,终始暗昧,不能自明,毕竟迷惑。
此一节承上言,众生迷惑有无,不自醒悟,於此故言大道之始,本无形、无情、无名,因气化生物,一分为二,遂有形、有情、有名。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执著幻形为有,昧了本来之性。道本不空,执著为空。道本无色,执著有色。道本无形,执著有形。道虚真有,执著无有,以此为有。妄心不信真道,不知其来,不知其去,是以终始暗昧,不能自明,毕竟迷惑,故造恶作非,遭於浊辱,受报无休,永失真道也。颂曰:大道本无色,真空非是空。若人明得透,显出旧家风。
天尊告曰:尔等众生,从不有中有,不无中无,不色中色,不空中空。非有为有,非无为无,非色为色,非空为空。空即是空,空无定空;色即是色,色无定色。即色是空,即空是色。
空者,道虚无体也。色者,一切有形之物也。此一节以下,天尊慈悯世人不悟真道,於此丁宁反覆告戒,形容道之体用,教人如此悟见大道至虚无体,因不虚立,故生形以立道。形为道之室,道为形之用,是以有其形必有其神,必有其道。人之元神本是虚灵,因形所梏,障碍不灵。譬如空中有日,千江同色,水清月明,水浊月昏。月不离水,水不离月,形不离神,神不离形。形有败坏,神无生灭。人生不过假此幻形以成於道。何故众生如此之愚,执此幻形,被他所使,弃其本,逐其末,终不悟性命之理。天尊故言:尔等众生,可以谛听吾说,从不有中有者,此言形非长有,不可认形为有。不无中无,此言人性虚灵,亘古亘今,不生不灭,不可以性为无也。不色中色者,此言大道清虚,本无其色,不贪迷其色也。不空中空者,此言人神含妙,主宰万机,本无其空,不可固执为空也。非有为有者,此言人初生为赤子之时,本来素俭非有,今日不可贪生厚利,为我之有也。非无为无者,此言人物之生,一身一窍,一物一太极,造化妙理,无不在人一身,不可弃我之有而为无者也。非色为色者,此言大道冲虚,无物不贯,天地神明,无处不存,本无形色之可睹,不可执其非色而为色者也。非空为空者,此言成道之人,变化自在,劫劫长存,本来非空而实有,不可执著为虚无而笑之为空也。空即是空,空无定空者,此言大道无形,变化莫测,生天生地生人物,岂有定空之理。至如青天白日,一时风云雷雨变化,顷刻遍满大千世界是也。如人性静之时,乃太空也,一时发其喜怒,神机不测,亦复如是。岂不是空无定空者也?色即是色,色无定色者,人以眼观色,眼即色也,若能觉之,得色观色,回光返照,了彻心空,色皆无也。且夫天地之间,阴阳化生万物,随气成质,随质变色。有情而变无情,贞女化为石山,蚯化百合之类;无情而变有情,丹枫化羽人,腐草化为萤之类。万物皆化,轮回无期,岂不是色无定色者也?是以即色是空,即空是色。岂不闻《金刚经》云: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凡有所相,即是虚妄。若是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斯言至矣。学人於此玩味,其庶几乎!颂曰:道妙非空法,人迷幻色心,有无都放下,陆地尽平沉。喝!会得么?行到水穷山尽处,鸟啼花笑一般春。
若能知空不空,知色不色,名为照了,始达妙音。识无空法,洞观无碍。入众妙门,自然解悟。离诸疑网,不著空见。
此一节承上文而言,为化众生。其有能悟之者,不堕顽空,不著邪见,唯存一心,湛然常寂,了了真空,无所不知,无所不透,道在我而不在於彼。若领悟至此地位,方信知空不空,知色不色,是以名为照了,始达妙音。识无空法,洞观自在,此心通於他心,无物不尽其性。穿山透石,无有隔碍,於我慧性生明,广照无际。所以入众妙门,自然解悟,头头是道,物物同真。一切疑网,尽行掀翻,独露本来,不著空见也。颂曰:空空本不空,色色即非色。直下悟玄机,知白守其黑。
清静六根,断除邪障。
清静者,虚心实腹也。六根者,眼耳鼻舌身意也。断,绝也。除,去也。邪障,一切尘劳色欲也。此承上言不著空见之意,於此教人清静其六根,绝去其邪障,内不出,外不入,自然神清气静,六根安宁,邪障断除矣。颂曰:了彻一心,通天彻地。阳盛阴消,邪魔退位。
我即为尔说是妙经,名曰《护命》,济度众生,传教世间,流通读诵。
我者,天尊自称也。尔者,言悟道之人也。说,开化也。妙,玄也。经,心也,犹路也,人人共行之路也。济者,接引之意也。度者,超彼岸也。此一节,天尊故言世人若能悟道明彻,不被形缚,不著邪障所缚,透得向上机关,至此田地,方才可与尔言说大道之宗,转经之妙。这诵经之者,可以通神。悟之者,可以养命。得之者,可以长年。是名曰《护命》。济度众生,传教世间,使人人流通读诵,愿得个个早悟圆成,岂不称天尊之心哉。颂曰:个个身同道,人人心是经,精凝神气固,护命保长生。
即有飞天神王、破邪金刚、护法灵童,救苦真人、金精猛兽,各百亿万众,俱侍卫是经。
此章以世法言,凡好道持诵是经之人,当依经说,有如是神童猛兽侍卫诵经者身。以道用言,飞天神王者,意转灵宝升玄之道也。破邪金刚者,武炼也。护法灵童者,文烹也。救苦真人者,退魔也,复其天心也。金精猛兽者,五色狮子也。总而言之,凡行灵宝之时,则当转护命之经。命吾黄意入东海,鞭起潜龙驾火舆,上升玄谷之宫,乃曰飞天神王。倒流黄河之水,作他昆仑荡氛之霖,乃曰破邪金刚。从西山跨白虎以归家,乃曰护法灵童。战退强魔,元神复位,乃曰救苦真人。身坐空玄五色狮子之上,凛然肃正其威仪,乃曰金精猛兽。通身万神万气悉归一心,乃曰各百亿万众俱侍卫是经也。学人能悟此妙,内有默运绵绵如是之功,外则自有十天善神长拥护其人。斯经玄妙,不可思议功德也哉。颂曰:一点无多子,超凡入圣基,道高魔自伏,神妙显威仪。
随所供养,捍厄扶衰,度一切众生,离诸染著。
此言有道诵经之人,随身所至,自有神明拥护供养,外则摄伏群魔,内则通真显圣。一切含灵,皆沾道荫,有情无情,咸登彼岸。所以捍其厄而扶其衰,度一切众生,离诸染著也。颂曰:道妙无穷,神化莫测,救度众生,扶衰捍厄。
尔时天尊即说偈曰:视不见我,听不得闻,离种种边,名为妙道。
此天尊说经已毕,不敢自赞,故尊称尔时天尊,即说偈言,形容大道之妙,总结此经一篇之玄。此四句偈,为学人吃紧处。老子所谓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所以道在天地,天地不知,道在万物,万物不知。澄之不清,挠之不浊。动中不动,静中不静。妙体至虚,灵应万有,不可得而形容也。可以离形弃智,即此用。不见中亲见,见中不见,不闻中亲闻,闻中不闻。默识心通,神领意会,到此之间,自离种种诸相,方名为妙道也。岂不为学人希有之功者乎?颂曰: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虚空粉碎,神升太清。
太上升玄说消灾护命妙经注
1.“大”字下疑脱一“千”字。
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注(李道纯)
经名: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注。元道士李道纯撰。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 |
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注 清庵莹蟾子李道纯注
尔时元始天尊,
元始,谓元始祖气也。元始祖气化生诸天,即释教所谓无上道,不动尊,故曰天尊。
在七宝林中,
人之一身,三元四象具足,故谓之七宝林。
五明宫内,
即中宫黄庭内境,虚明普照,故曰五明宫。
与无极圣众俱,
谓种种变化也。
放无极光明,
谓种种知见也。
照无极世界。
谓种种境界也。
观无极众生,
谓种种幻妄也。
受无极苦恼,
谓种种缠缚也。
宛转世间,
翻躯换壳,无有了期。
轮回生死,
出生入死,不自知觉。
漂浪爱河,
爱河浪阔,漂荡者情缘之故。
流吹欲海,
欲海波深,沉溺者贪著之故也。
沉滞声色,
色声所眩,谓之业识。
迷惑有无。
有无所迁,谓之根尘。
无空有空,
无空不是空,有空即幻空。
无色有色,
无色不是色,有色是幻色。
无无有无,
无无不是无,有无即幻无。
有有无有,
有有不是有,无有即幻有。
终始暗昧,
才著一边,便是昧了也。
不能自明,
不著一边,到底不明。
毕竟迷惑。四者惑乱,终身不定。
右一章。开示说经之义。一切有情,皆住有无色空差别境界。是故天尊垂慈演说是经,设种种方便,盖欲使人假此幻身而修正觉,故有七宝五明之喻。若欲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必先存乎元始祖气,而后检摄种种因缘,始能破一切差别,离一切境界,断一切幻妄,解一切缠缚。是以不为爱欲苦恼,而永无轮转也。作是见者,长生久视之道得矣。
天尊告曰:
重宣此义。
尔等众生,
一切众生皆由幻生。
从不有中有,
一切有相本不有。
不无中无,
一切无相本不无。
不色中色,
一切色相本不色。
不空中空。
一切空相本不空。
非有为有,
著有为有,非有也。
非无为无,
著无为无,非无也。
非色为色,
见色为色,非色也。
非空为空。
迷空为空,非空也。
空即是空,
空即空,顽空也。
空无定空。
空岂有定体。
色即是色,
色即色,幻色也。
色无定色。
色岂有定体。
即色是空,
色不异於空。
即空是色。
空不异於色。
若能知空不空,
不空之空,是谓真空。
知色不色,
不色之色,是谓真色。
名为照了,
照了色空则一,了达有无不二。
始达妙音。
闻无所闻,谓之妙音。
识无空法,
空无所空,谓之空法。
洞观无碍。
有无不二,无碍之门。
入众妙门,
色空如一,众妙之门。
自然解悟。
不著有无,心性豁达。
离诸疑网,
不见色空,疑团粉碎。
不著空见。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清净六根,
无色声香味触法。
断除邪障。
无色无受想行识。
右二章。此章发明升玄之心法也。天尊慈悯之故,直指有无色空的的旨趣,叮咛告戒,返复再四。盖欲使人离诸差别境界,不住有无空见。升玄造微之要,至是尽矣。修真高士,若向这里具只眼,参学事毕。其或未然,谛听末后句。
我故为汝说是妙经,
解义如前。
名曰《护命》,
长生久视之道。
济度众生,
信之者不遭浊辱。
随身供养,
存於内,形存寿永。
传教世间
施於外,利益人天。
流通读诵。
诵之者捍厄扶衰。
即有飞天神王、破邪金刚、护法灵童、救苦真人、金精猛兽,各百亿万众,俱侍卫是经,随所拥护,
是经所在之处,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即佛经所谓:是经所在之处,如佛塔庙之义也。
捍厄扶衰,
是谓延生之药石。
度一切众生,
是谓济度之津梁。
离诸染著。
是谓洗尘之法雨。
尔时天尊即说偈曰:
重宣妙义。
视不见我,
戒慎乎其所不睹,
听不得闻,
恐惧乎其所不闻。
离种种边,
故君子常慎其独。
名为妙道。
升玄之道,至是尽矣。右三章。诱喻持经之功德也。前说有无色空四趣真趣,作升玄之阶级,济度之津梁,惟恐力不及者,承当不去,又於是章假立种种法相,接引中人以下,敬信奉持,俾之诵言求意,渐入佳境。又作四句偈言,直指玄要,直欲使其人与非人,俱升玄境之意也。以此见太上好生之德,可谓至矣。若非笃志力行者,不足以报玄恩。经间庵者,更宜勉之。
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