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升玄说消灾护命妙经注(王玠)

经名:太上升玄说消灾护命妙经注。元道士混然子王玠(字道渊)撰。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

太上升玄说消灾护命妙经注 脩江混然子注

太者,无也。上者,极也。升,高也。玄,妙也。说,开化也。消,灭也。灾,害也。护,保也。命,身也。妙,玄之又玄也。经,心也,径也,人人共行之径路也。天尊言:无极大道,化生天地。万物之多,无物不有其妙,唯人得其秀而最灵。然虽灵也,人生风土不同,禀受则有殊异,是有贤愚不等。故天尊以慈悯力,开方便门,普化世人,明本来之真性,全见有之身命。以心炼念,以情归性,然默运天机,流精化气,会於乾宫,充周四体,乃谓之升玄。运符火以炼神,咽金液以炼形,形强神清,诸邪不入,百病不生,长生久视,超尘出劫,乃谓之消灾护命。若有能受持此道,运行一身,与圣仙并驾,与天地同躯,是为妙经也。《道德经》谓: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故无弃人。所以众生虽是有贪爱之心,其中皆有善智之性。天尊说此经,开化妙理,以喻后之来者。流通读诵,究竟大道之由,悟之者,愚可以智,浊可以清,超凡入圣,自然消灾、灭罪、保命,乃得延年,岂不是妙经也哉。颂曰:无极玄元始,巍巍灵宝尊,升玄弘教化,显道说经文。

尔时元始天尊在七宝林中五明宫内,

尔时者,昔混沌之时也。元始者,祖气也。天尊者,一灵至贵,天上地下,唯此独尊也。七宝林者,心也,神也。五明宫者,黄庭也。以世法释,当龙汉之初,八角垂芒,一点祖劫之气,化正气万道,浮满空中,结成圣体,一神含妙万有,乃强名曰元始天尊也。当说之时,在始青天七宝林中五明宫内也。以道用言,人人之生,皆有元始天尊。此言一点真阳之气,居於生门密户,中间空悬一窍,乃曰天心,性亦寓焉,为万神朝会之祖,是谓元始天尊者也。凡遇一阳初动,当转经之时,则神下坠玄关,鼓巽风吹发离宫三昧之火,追二气於黄道,会三性於元宫,混融成丹。所以炼性,如金之坚,全藉火力以锻炼。火以七言,土以五言,是以在七宝林中五明宫内者也。此即《度人经》所谓:元始悬一宝珠,大如黍米,在空玄之中,去地五丈,登引天真之道也。颂曰:元始先天地,无为浩劫宗,一心抱众体,真下玩真空。

与无极圣众俱,放无极光明,照无极世界。

此承上言,一神正位,万神朝宗。以世法言,当天尊说经之时,则诸天诸地、三界十方、无极圣众,一时同会於七宝林中五明宫内,咸听说经之妙,是时放无极光明,照无极世界也。以道用言,凡作丹之时,以天罡之斡运,逆回斗柄之机,则通身万神万气同会於心,薰蒸片饷,即得神清气爽,心广体胖,灵含空妙,万窍光明,是照无极世界也。此即与《度人经》所言:上圣高尊、妙行真人、无鞅数众,浮空而来,俱入宝珠之内。既入珠口,不知所在。法事粗悉,诸天复位。倏欻之间,寂无遗响是也。颂曰:一黍藏天地,诸真集圣躯,慧光生恍惚,遍界照虚无。

观无极众生,受无极苦恼,宛转世间,轮回生死,漂浪爱河,流吹欲海,沉滞声色,迷惑有无。

观者,洞观也。无极者,言天下人物之多,生生不尽之意也。众生者,下愚贪爱之人也,及其一切含灵之物,皆是众生。此一节以下,天尊居静极之中,以智慧目,洞观大1之内,劫浊之间,有等贪夫俗子下愚之人,不畏天命,不惜生身,纷纷贪爱,形虽人身,心如禽兽也。奈何此等众生,不识人伦,不惧国法,心为形役,逐利迷情,舍死贪求,了无厌足,造成种种之愆,作下无遮罪业。一旦自招殃咎,天灾罪己,小则自陷一身,大则祸连骨肉,是以受无极苦恼,宛转世间,轮回生死於六道之中,永无出期。漂浪於爱河,流浪於欲海之地,汨没沉沦,无有休息。天尊怜悯众生之苦,深可痛哉,故以此等由,开化世人,早悟回头。殊不知造恶者必有恶报,如影随形,竟不寻思,至此唯务纵念所为,沉滞於声色,耳中听,眼中见,纷纭驰逐於外,自身精神耗散,化为异类而不复,犹自不醒,迷惑有无而终不改也。颂曰:众生心自昧,造业受轮沉,爱滞於声色,何如兽与禽。

无空有空,无色有色,无无有无,有有无有,终始暗昧,不能自明,毕竟迷惑。

此一节承上言,众生迷惑有无,不自醒悟,於此故言大道之始,本无形、无情、无名,因气化生物,一分为二,遂有形、有情、有名。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执著幻形为有,昧了本来之性。道本不空,执著为空。道本无色,执著有色。道本无形,执著有形。道虚真有,执著无有,以此为有。妄心不信真道,不知其来,不知其去,是以终始暗昧,不能自明,毕竟迷惑,故造恶作非,遭於浊辱,受报无休,永失真道也。颂曰:大道本无色,真空非是空。若人明得透,显出旧家风。

天尊告曰:尔等众生,从不有中有,不无中无,不色中色,不空中空。非有为有,非无为无,非色为色,非空为空。空即是空,空无定空;色即是色,色无定色。即色是空,即空是色。

空者,道虚无体也。色者,一切有形之物也。此一节以下,天尊慈悯世人不悟真道,於此丁宁反覆告戒,形容道之体用,教人如此悟见大道至虚无体,因不虚立,故生形以立道。形为道之室,道为形之用,是以有其形必有其神,必有其道。人之元神本是虚灵,因形所梏,障碍不灵。譬如空中有日,千江同色,水清月明,水浊月昏。月不离水,水不离月,形不离神,神不离形。形有败坏,神无生灭。人生不过假此幻形以成於道。何故众生如此之愚,执此幻形,被他所使,弃其本,逐其末,终不悟性命之理。天尊故言:尔等众生,可以谛听吾说,从不有中有者,此言形非长有,不可认形为有。不无中无,此言人性虚灵,亘古亘今,不生不灭,不可以性为无也。不色中色者,此言大道清虚,本无其色,不贪迷其色也。不空中空者,此言人神含妙,主宰万机,本无其空,不可固执为空也。非有为有者,此言人初生为赤子之时,本来素俭非有,今日不可贪生厚利,为我之有也。非无为无者,此言人物之生,一身一窍,一物一太极,造化妙理,无不在人一身,不可弃我之有而为无者也。非色为色者,此言大道冲虚,无物不贯,天地神明,无处不存,本无形色之可睹,不可执其非色而为色者也。非空为空者,此言成道之人,变化自在,劫劫长存,本来非空而实有,不可执著为虚无而笑之为空也。空即是空,空无定空者,此言大道无形,变化莫测,生天生地生人物,岂有定空之理。至如青天白日,一时风云雷雨变化,顷刻遍满大千世界是也。如人性静之时,乃太空也,一时发其喜怒,神机不测,亦复如是。岂不是空无定空者也?色即是色,色无定色者,人以眼观色,眼即色也,若能觉之,得色观色,回光返照,了彻心空,色皆无也。且夫天地之间,阴阳化生万物,随气成质,随质变色。有情而变无情,贞女化为石山,蚯化百合之类;无情而变有情,丹枫化羽人,腐草化为萤之类。万物皆化,轮回无期,岂不是色无定色者也?是以即色是空,即空是色。岂不闻《金刚经》云: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凡有所相,即是虚妄。若是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斯言至矣。学人於此玩味,其庶几乎!颂曰:道妙非空法,人迷幻色心,有无都放下,陆地尽平沉。喝!会得么?行到水穷山尽处,鸟啼花笑一般春。

若能知空不空,知色不色,名为照了,始达妙音。识无空法,洞观无碍。入众妙门,自然解悟。离诸疑网,不著空见。

此一节承上文而言,为化众生。其有能悟之者,不堕顽空,不著邪见,唯存一心,湛然常寂,了了真空,无所不知,无所不透,道在我而不在於彼。若领悟至此地位,方信知空不空,知色不色,是以名为照了,始达妙音。识无空法,洞观自在,此心通於他心,无物不尽其性。穿山透石,无有隔碍,於我慧性生明,广照无际。所以入众妙门,自然解悟,头头是道,物物同真。一切疑网,尽行掀翻,独露本来,不著空见也。颂曰:空空本不空,色色即非色。直下悟玄机,知白守其黑。

清静六根,断除邪障。

清静者,虚心实腹也。六根者,眼耳鼻舌身意也。断,绝也。除,去也。邪障,一切尘劳色欲也。此承上言不著空见之意,於此教人清静其六根,绝去其邪障,内不出,外不入,自然神清气静,六根安宁,邪障断除矣。颂曰:了彻一心,通天彻地。阳盛阴消,邪魔退位。

我即为尔说是妙经,名曰《护命》,济度众生,传教世间,流通读诵。

我者,天尊自称也。尔者,言悟道之人也。说,开化也。妙,玄也。经,心也,犹路也,人人共行之路也。济者,接引之意也。度者,超彼岸也。此一节,天尊故言世人若能悟道明彻,不被形缚,不著邪障所缚,透得向上机关,至此田地,方才可与尔言说大道之宗,转经之妙。这诵经之者,可以通神。悟之者,可以养命。得之者,可以长年。是名曰《护命》。济度众生,传教世间,使人人流通读诵,愿得个个早悟圆成,岂不称天尊之心哉。颂曰:个个身同道,人人心是经,精凝神气固,护命保长生。

即有飞天神王、破邪金刚、护法灵童,救苦真人、金精猛兽,各百亿万众,俱侍卫是经。

此章以世法言,凡好道持诵是经之人,当依经说,有如是神童猛兽侍卫诵经者身。以道用言,飞天神王者,意转灵宝升玄之道也。破邪金刚者,武炼也。护法灵童者,文烹也。救苦真人者,退魔也,复其天心也。金精猛兽者,五色狮子也。总而言之,凡行灵宝之时,则当转护命之经。命吾黄意入东海,鞭起潜龙驾火舆,上升玄谷之宫,乃曰飞天神王。倒流黄河之水,作他昆仑荡氛之霖,乃曰破邪金刚。从西山跨白虎以归家,乃曰护法灵童。战退强魔,元神复位,乃曰救苦真人。身坐空玄五色狮子之上,凛然肃正其威仪,乃曰金精猛兽。通身万神万气悉归一心,乃曰各百亿万众俱侍卫是经也。学人能悟此妙,内有默运绵绵如是之功,外则自有十天善神长拥护其人。斯经玄妙,不可思议功德也哉。颂曰:一点无多子,超凡入圣基,道高魔自伏,神妙显威仪。

随所供养,捍厄扶衰,度一切众生,离诸染著。

此言有道诵经之人,随身所至,自有神明拥护供养,外则摄伏群魔,内则通真显圣。一切含灵,皆沾道荫,有情无情,咸登彼岸。所以捍其厄而扶其衰,度一切众生,离诸染著也。颂曰:道妙无穷,神化莫测,救度众生,扶衰捍厄。

尔时天尊即说偈曰:视不见我,听不得闻,离种种边,名为妙道。

此天尊说经已毕,不敢自赞,故尊称尔时天尊,即说偈言,形容大道之妙,总结此经一篇之玄。此四句偈,为学人吃紧处。老子所谓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所以道在天地,天地不知,道在万物,万物不知。澄之不清,挠之不浊。动中不动,静中不静。妙体至虚,灵应万有,不可得而形容也。可以离形弃智,即此用。不见中亲见,见中不见,不闻中亲闻,闻中不闻。默识心通,神领意会,到此之间,自离种种诸相,方名为妙道也。岂不为学人希有之功者乎?颂曰: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虚空粉碎,神升太清。

太上升玄说消灾护命妙经注

1.“大”字下疑脱一“千”字。

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注(李道纯)

经名: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注。元道士李道纯撰。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

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注 清庵莹蟾子李道纯注

尔时元始天尊,

元始,谓元始祖气也。元始祖气化生诸天,即释教所谓无上道,不动尊,故曰天尊。

在七宝林中,

人之一身,三元四象具足,故谓之七宝林。

五明宫内,

即中宫黄庭内境,虚明普照,故曰五明宫。

与无极圣众俱,

谓种种变化也。

放无极光明,

谓种种知见也。

照无极世界。

谓种种境界也。

观无极众生,

谓种种幻妄也。

受无极苦恼,

谓种种缠缚也。

宛转世间,

翻躯换壳,无有了期。

轮回生死,

出生入死,不自知觉。

漂浪爱河,

爱河浪阔,漂荡者情缘之故。

流吹欲海,

欲海波深,沉溺者贪著之故也。

沉滞声色,

色声所眩,谓之业识。

迷惑有无。

有无所迁,谓之根尘。

无空有空,

无空不是空,有空即幻空。

无色有色,

无色不是色,有色是幻色。

无无有无,

无无不是无,有无即幻无。

有有无有,

有有不是有,无有即幻有。

终始暗昧,

才著一边,便是昧了也。

不能自明,

不著一边,到底不明。

毕竟迷惑。四者惑乱,终身不定。

右一章。开示说经之义。一切有情,皆住有无色空差别境界。是故天尊垂慈演说是经,设种种方便,盖欲使人假此幻身而修正觉,故有七宝五明之喻。若欲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必先存乎元始祖气,而后检摄种种因缘,始能破一切差别,离一切境界,断一切幻妄,解一切缠缚。是以不为爱欲苦恼,而永无轮转也。作是见者,长生久视之道得矣。

天尊告曰:

重宣此义。

尔等众生,

一切众生皆由幻生。

从不有中有,

一切有相本不有。

不无中无,

一切无相本不无。

不色中色,

一切色相本不色。

不空中空。

一切空相本不空。

非有为有,

著有为有,非有也。

非无为无,

著无为无,非无也。

非色为色,

见色为色,非色也。

非空为空。

迷空为空,非空也。

空即是空,

空即空,顽空也。

空无定空。

空岂有定体。

色即是色,

色即色,幻色也。

色无定色。

色岂有定体。

即色是空,

色不异於空。

即空是色。

空不异於色。

若能知空不空,

不空之空,是谓真空。

知色不色,

不色之色,是谓真色。

名为照了,

照了色空则一,了达有无不二。

始达妙音。

闻无所闻,谓之妙音。

识无空法,

空无所空,谓之空法。

洞观无碍。

有无不二,无碍之门。

入众妙门,

色空如一,众妙之门。

自然解悟。

不著有无,心性豁达。

离诸疑网,

不见色空,疑团粉碎。

不著空见。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清净六根,

无色声香味触法。

断除邪障。

无色无受想行识。

右二章。此章发明升玄之心法也。天尊慈悯之故,直指有无色空的的旨趣,叮咛告戒,返复再四。盖欲使人离诸差别境界,不住有无空见。升玄造微之要,至是尽矣。修真高士,若向这里具只眼,参学事毕。其或未然,谛听末后句。

我故为汝说是妙经,

解义如前。

名曰《护命》,

长生久视之道。

济度众生,

信之者不遭浊辱。

随身供养,

存於内,形存寿永。

传教世间

施於外,利益人天。

流通读诵。

诵之者捍厄扶衰。

即有飞天神王、破邪金刚、护法灵童、救苦真人、金精猛兽,各百亿万众,俱侍卫是经,随所拥护,

是经所在之处,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即佛经所谓:是经所在之处,如佛塔庙之义也。

捍厄扶衰,

是谓延生之药石。

度一切众生,

是谓济度之津梁。

离诸染著。

是谓洗尘之法雨。

尔时天尊即说偈曰:

重宣妙义。

视不见我,

戒慎乎其所不睹,

听不得闻,

恐惧乎其所不闻。

离种种边,

故君子常慎其独。

名为妙道。

升玄之道,至是尽矣。右三章。诱喻持经之功德也。前说有无色空四趣真趣,作升玄之阶级,济度之津梁,惟恐力不及者,承当不去,又於是章假立种种法相,接引中人以下,敬信奉持,俾之诵言求意,渐入佳境。又作四句偈言,直指玄要,直欲使其人与非人,俱升玄境之意也。以此见太上好生之德,可谓至矣。若非笃志力行者,不足以报玄恩。经间庵者,更宜勉之。

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注

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颂(司马承祯)

经名: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颂。唐道士司马承祯(字子微)撰。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赞颂类。

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颂 唐贞一先生司马子微撰

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颂序

天尊示见三界,慈悯四生,开众妙之门,救无极之苦,是以垂文玄教,曲奏妙音,俾未闻者闻,令未悟者悟。此经者,盖太上玄元老君之所作也。其旨也,即妙性之本,万法之宗焉。文虽简略,理实渊深,一毛吞四海之波,巨黍纳无鞅之众,神明莫测,智识难诠,不可以声求,不可以色见,远而无外,近而无亲,追之不见其前,伺之不来其后,无上之上,不可阶而升也。玄之又玄,不可得而闻也。混先天而不古,历浩劫以长存,尊而无名,贵而无位,逡巡万变,倏忽无边,照耀则日月有亏,覆载则乾坤不普;随机化导,对境忘心,诀疑网以入玄宗,引轮回而归觉路,散余一气,毓彼群生,失我则逝水以俄倾,保我则后天而不老。毁之者持巨帚以扫昆仑,究之者类鸿鹄之饮沧海。所以玄言莫畅,圣道难彰,纵有修行,徒多读诵,朝闻夕死,未见其人,不揆斐然,辄为颂云。

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颂

太上本来真,虚无中有神。若能心解悟,身外更无身。

尔时元始天尊,

假名元始号,元始虚无老。心源是元始,更无无上道。

在七宝林中五明宫内,

七宝爲林苑,五明宫殿宽。人身皆备有,不解向心观。

与无极圣众俱。

三世诸天圣,相因一性宗。一身无万法,万法一身同。

放无极光明,照无极世界,

放出光明照,无央世界中。乾坤明表里,日月觉朦胧。

观无极众生,受无极苦恼;

妙观无尽苦,自性不能知。妄想随缘去,何时有出期。

宛转世间,轮回生死,

生灭何时尽,相因浩劫来。似环蝼蚁转,如毂碾尘埃。

漂浪爱河,流吹欲海,

谁言河海阔,深浅尚能知,爱欲情无底,何年有出时。

沉滞声色,

水鸟及风林,咸归一法音,如何颠倒性,自起万般心。

迷惑有无,

虚无含有象,有象复归无,心若分明了,知权呼有无。

无空有空,无色有色,

无空空不空,无色色不色,若能知色空,色空皆自得。

无无有无,有有无有,

有有兼无有,无无及有无,虚心能不动,妙道自来居。

终始暗昧,不能自明,

如人入黑暗,目睹又何曾,若要分明见,须凭浩劫灯。

毕竟迷惑。

有相兼无相,迷惑终不知,未能明觉性,安得决狐疑。

天尊告曰:汝等众生,

众生情行劣,迷失道根源,特谓宣宗旨,教令入妙门。

从不有中有,不无中无,

物向无中有,道从有里无,莫生无有见,迷执自消除。

不色中色,不空中空,

空色互相生,相缠如纠墨,要知空色理,自莫分空色。

非有为有,非无为无,

道性本虚无,虚无亦假呼,若生无有见,终被法来拘。

非色为色,非空为空。

不空是真空,不色是真色,空色便为真,真法何曾得。

空即是空,空无定空,色即是色,色无定色。

是空及是色,究竟总非干,要认真空色,回心身己观。

即色是空,即空是色,若能知空不空,知色不色,

空色宜双泯,不须举一隅,色空无滞碍,本性自如如。

名为照了,始达妙音。

妙音喻虚性,虚心非妙音,认他毫发事,难得自由心。

识无空法,洞观无碍,

一心观一切,一切法皆同,若能如斯解,方明智慧通。

入众妙门,自然解悟。

了悟性根源,名为入妙门,妙门方便法,是法勿留存。

离诸疑网,不著空见,

决破疑惑网,有无都不干,正心长自在,如准入云盘。

清静六根,断除邪障,

心静六根清,六根随性行,性能无著物,邪障那边生。

我故为汝说是妙经,名曰《护命》。

妙经无碍性,权立妙经名,故为众生说,令教悟此经。

济度众生,随身供养,

一真度一切,如檝济横流,真性随身有,勿於身外求。

传教世间,流通读诵,

传教虚无理,世间散布行,诵经能万遍,其义自分明。

即有飞天神王、破邪金刚,

真性号神王,飞天无定方,破邪能自外,坚固喻金刚。

护法灵童、救苦真人、金精猛兽,

灵童即正性,无染号真人,威猛喻师子,名殊一法身。

各百亿万众,俱来侍卫是经。

诸天诸圣众,无一亦无二,性不逐波流,是名真侍卫。

随所供养,捍厄扶衰,

语默及游息,无生一念思,忘形归恍惚,神鬼不能窥。

度一切众生,离诸染者。

正法度邪法,众生见处偏,若生无有见,即被染心田。

尔时天尊即说偈曰:

天尊重说偈,直为指心源,汲引迷惑者,令归解脱门。

视不见我,听不得闻,

道非于视听,视听转生疑,应物临机用,虚心即可知。

离种种边,名为妙道。

心疑随万境,随境认心田,道非有为有,方名离种边。

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颂

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

经名: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撰人不详,约出於南北朝末或隋唐之际。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参校本:1.唐司马承祯《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颂》(简称颂注);2.敦煌P.2471、S.3747号抄本。

尔时元始天尊在七宝林中,五明宫内,与无极圣众俱。放无极光明,照无极世界1,观无极众生,受无极苦恼;宛转世间,轮回生死,漂浪爱河,流吹欲海,沉滞声色,迷惑有无;无空有空,无色有色2,无无有无,有有无有,终始暗昧,不能自明,毕竟迷惑。

天尊告曰:汝等众生,从不有中有,不无中无,不色中色,不空中空3;非有为有,非无为无,非色为色,非空为空。空即是空,空无定空;色即是色,色无定色;即色是空,即空是色。若能知空不空,知色不色,名为照了,始达妙音。识无空法,洞观无碍,入众妙门,自然解悟,离诸疑网,不著空见,清静六根,断除邪障。我即为汝说是妙经4,名曰护命,济度众生,随身供养5传教世间,流通读诵。即有飞天神王、破邪金刚、护法灵童、救苦真人、金精猛兽,各百亿万众,俱来6侍卫是经,随所供养,捍厄扶衰,度一切众生,离诸染著7。尔时天尊即说偈曰:

视不见我,听不得闻。

离种种边,名曰妙道。

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

1.“放无极光明照无极世界”,敦本P.2471、S.3747作“放无极光,照无极界”。

2.“沉滞声色,迷惑有无;无空有空,无色有色”,P.2471此数句作“滞声香味触中,迷有无无色内,无色有色。”S.3747作“滞声香味触中,迷有无无有内,无色有色。”

3.“从不有中有,不无中无,不色中色,不空中空”,此数句敦本P.2471缺漏。

4.“我即为汝说是妙经”P.2471作“我故为汝四辈说是妙经”。

5.“随身供养”,道藏本原缺,据P.2471颂注本补。

6.“俱来”,道藏本原无“来”字,据颂注本补。

7.敦煌本此句后有“入众妙门”四字,但缺下句“尔时天尊即说偈曰”。

太上大通经注(李道纯)

经名:太上大通经注。元人李道纯注。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

太上大通经注 都梁参学清庵莹蟾子李道纯注

太上谓无上可上,大通谓无所不通,经谓登真之径路,众所通行之道也。首章云无形无体,谓真空妙理最上一乘之妙也,即太上之义。次章云如空无相,谓四通八达无所窒碍,即大通之义也。下章云无相无为,广无边际,谓大道至广至大,至妙无穷,日用之间,头头显露,此所以为经也。

先天而生,显诸仁。生而无形,藏诸用。后天而存,所存者神。存而无体,神无方易无体。然而无体,阴阳不测。未尝存也。运化不息。故曰不可思议。妙用无穷。

右真空一章。原道之始也。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即先天而生,生而无形之义也。《中庸》曰: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体物而不可违,即后天而存,存而无体之义也。然而无体,故运化生成而无穷也。非穷理尽性者,其孰能与於此,故授之以玄理章。

静为之性,寂然不动。心在其中矣。感而遂通。动为之心,见物便见心。性在其中矣。无物心不见。心生性灭,心生种种法生。心灭性现,心灭种种法灭。如空无相,大象无形。湛然圆满。通上彻下。

右玄理章。原性之元也。《中庸》曰: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即静为之性之义。又曰: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即动为之心之义。性本静,非心则不见。心本静,非动即不见。因物见心,潜心见性。性寂知天,是谓通也。苟或心随物转,性所以忘也。故曰心生性灭。设若潜心入寂,性所以现也。故曰心灭性现。盖性如虚空,动与不动,常寂;见与不见,常明。一切物来相挠,如片云点虚空相似,太清还受点也。无既不受点,则湛然圆满。我之性天亦复如是。

大道无相,故内其摄於有。养其无象,象故常存。真性无为,故外不生其心。无所用心,心故常存。如如自然,广无边际。无为则无不通。对境忘境,不沉於六贼之魔。我不逐境,境无干我。居尘出尘,不落万缘之化。我不立尘,尘不染我。致静不动,大定。致和不迁,大慧。慧照十方,大明。虚变无为。大通。

右玄妙章。明道之理也,故次之以玄理章。《洞古经》云:养其无象,象故常存,即大道无相之义。孟子曰:无为其无所不为。即真性无为之义。内无相则如如自然,外无为则广大悉备。祖师谓丹田有宝休问道,对境无心莫问禅。即此义也。对境忘境,何魔之有?居尘出尘,何缘之有?缘息则性静,魔息则心和。致静则不动,致和则不迁。二理兼持,则圆明普照,神变无方也。

颂曰:有法悟无法,心随法生,法随心灭。无修解有修。性本无修,修即非性。包含万象体,心空性寂,无所不容。不挂一丝头。才染一尘,即成渗漏。

右颂。言其体用也。体之则无,用之则有。所以自有法顿悟无法,因无修勘破有修。至於有无不立,心法双忘,体同太虚,包罗无外,大道之理,至是而尽矣。

太上大通经注

太上洞玄灵宝天尊说大通经

经名:太上洞玄灵宝天尊说大通经。撰人不详,疑系唐宋道流所作。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

真空章

先天而生,生而无形;后天而存,存而无体。然而无体,未尝存也。故曰不可思议。

玄理章

静为之性,心在其中矣;动为之心;性在其中矣。心生性灭,心灭性现,如空无相,湛然圆满。

玄妙章

大道无象,故内摄於有;真性无为,故外不生其心。如如自然,广无边际。对境忘境,不沉六贼之魔;居尘出尘,不落万缘之化。致静不动,致和不迁。慧照十方,虚变无为。

偈曰:

有法悟无法,无修解有修。包含万象体,不挂一丝头。

太上洞玄灵宝天尊说大通经

洞玄灵宝定观经注(冷虚子)

经名:洞玄灵宝定观经注。原不题撰者,经文约出於南北朝末或隋唐之际。又据后跋,注文当系唐代道士泠虚子撰。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玄部玉诀类。参校本:《云笈七签》卷十七。

洞玄灵宝定观经注 冷虚子注

灵者,神也,在天曰灵。宝者,珍也,在地曰宝。天有灵化,神用不测,则广覆无边;地有众宝,济养群品,则厚载万物。言此经如天如地,能覆能载,有灵有宝,功德无穷,证得此心,故名灵宝。定者,心定也,如地不动。观者,慧观也,如天常照。定体无念,慧照无边,定慧等修,故名定观。

天尊告左玄真人曰:

左者,定也。玄者,深妙也。真者,纯也,一而无杂。人者,通理达性之人也。曰者,语辞也。

夫欲修道,

进趣之心,名为修道。

先能舍事,

一切无染,名为舍事。

外事都绝,

六尘为外事,须远离也。六尘者,色、声、香、味、触、法。更不染著,名为都绝。

无与忤心,

境不来忤,心即无恼;心不起染,境则无烦。心境两忘,即无烦恼。故名无与忤心。

然后安坐,

摄澄烦恼,名之为安。本心不起,名之为坐。

内观心起。若觉一念起,须除灭,务令安静。

慧心内照,名曰内观。漏念未除,名为心起。前念忽起,后觉则随。起心既灭,觉照亦忘。故称除灭。了心不起,名之为安。觉性不动,名之为静。故称安静。

其次,虽非的有贪著,浮游乱想,亦尽灭除。

众心不起,妄念悉忘,乱想不生,何有贪著?故曰灭除。

昼夜勤行,须臾不替。

昼之言净,夜之言垢。垢净两忘,无有间替,故名不替。

唯灭动心,

忘想分别,名曰动心。觉照祛之,故名为灭。

不灭照心;

慧照常明,无有间,故名不灭照心。

但凝空心,

不起一切心名空心。

不凝住心,

一切无著,名之不凝住心。

不依一法而心常住。

若取一法,即名著相。心不取法,名为不依。照而常寂,故为常住。

然则凡心躁竞。其次,初学息心甚难,或息不得,暂停还失。

言习性烦恼,难可灭除,定力未成,暂停还失也。

去留交战,百体流行。

心起染境,境来牵心,心境相染,故名交战。妄念不息,百非自生,名曰百体流行。

久久精思,方乃调熟。勿以暂收不得,遂废千生之业。

定心不起,则契真常。一念不收,千生遂废。

少得静1已,

初得清净,正慧未生,故曰少得静已。

则於行立坐卧之时,

四威仪之时也。

涉事之处,諠闹之所,

见一切诸相为涉之处,起一切诸心,名为諠闹之所也。

皆作意安;

息乱归寂,名为作意。恬淡得所,名之为安也。

有事无事,常若无心;处静处諠,其志惟一。

有无双遣,寂用俱忘,万法不二,名之唯一。

若束心太急,又则成病,气发狂颠,是其候也。

偏心执静,名曰束心。心外见相,名为颠也。

心若不动,又须放任,宽急得所。

从定发慧,名为放任。定慧齐融,名曰得所。

自恒调适,

定多即愚,慧多即狂;定慧等用,名曰调适。

制而不著,放而不动,处喧无恶,涉事无恼者,此是真定。

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空而常用,用而常空,得本元寂,故为真定。

不以涉事无恼,故求多事;不以处喧无恶,强来就諠。

习性尘劳,常须制御,不可纵逸。

以无事为真宅,

见本性空寂,故为真宅。

有事为应迹。

慧用无边,故为应迹。

若水镜之为鉴,则随物而现形。

本心清净,犹如水镜,照用无碍,万象2俱现,名为现形。

善巧方便,唯能入定。

诸法性空,寂无所起,故为入定。

慧发迟速,则不由人。勿令定中急急求慧,急则伤性,伤则无慧。

急求知见,真定乃亡。贪著诸相,故云无慧。

若定不求慧而慧自生,此名真慧。

心体寂静,妙用无穷,故为真定。

慧而不用,实智若愚。

了无分别,名之不用。韬光晦迹,故曰若愚。

益资定慧,双美无极。

寂照齐融,故云双美无极。

若定中念想,多感众邪,妖精百魅,随心应见。

为心取相。诸相应生,一切邪魔,竞来挠乱。

所见天尊、诸仙、真人,是其祥也。

此为诸相,不可取著。

唯令定心之上,豁然无覆;定心之下,旷然无基。

前念不生,故云无覆;后念不起,故曰无基。

旧业日销,新业不造。

宿习并尽,名曰旧业日销,更不起心,故名新业不造。

无所挂碍,迥脱尘笼。

一切无染,故名无所挂碍;解脱无系,故云迥脱尘笼。

行而久之,自然得道。

智照不灭,名曰行而久之;契理合真,故云得道。

夫得道之人,凡有七候;一者,心得定易,觉诸尘漏;

心得清静,尘念尽知,故曰觉诸尘漏。

二者,宿疾普销,身心轻爽;

真气胎息,痼3疾尽瘳。体道合真,身轻不老。

三者,填补夭损,还年复命;

骨髓坚满,故填补夭损;驻颜不易,名为还年复命也。

四者,延数万岁,名曰仙人;

长生不死,延数万岁,名编仙箓,故曰仙人。

五者,炼形为气,名曰真人;

得本元气,故曰炼形为气;正性无伪,故曰真人。

六者,炼气成神,名曰神人;

真气通神,阴阳不测,故曰神人。

七者,炼神合道,名曰至人。

真神契道,故曰至人。

其於鉴力,随候益明。

鉴力者,常照不息也。益明者,明明不绝也。

得至道成,慧乃圆备。

若了本性,得道成真,智慧圆明,万法俱备。

若乃久学定心,身无一候,促龄秽质,色谢方空。自云慧觉,又称成道者,求道之理,实所未然。

通神合道即得道真成4。心惑身亡5,不离生死。《西升经》云:是故失生本,焉能知道源?

而说颂曰:

智起生於境,火发生於缘。

各是真种性6,承流失道源。

起心欲息知,心起知更烦。

了知性本空,知则众妙门。

洞玄灵宝定观经注终7

道由心学,匪假佗求;神依形住,罔有其外。我之灵明,亘今亘古,惟其绁於六情,是以戕我正念。贪嗔痴昧,种种见惑,背真向伪,无有殚期。寔惟真师悯念众生无知,故演此妙经,作人天规鉴,为证道梯航。是有定观之说,发挥妙本,洞彻玄微,涤乎垢氛,超乎视听;明无相於有形之后,致虚极於未兆之先;物我俱忘,形神俱妙。凡我羽流,敬之敬之。龙集壬申三月初吉,泠虚子稽首谨识。

1.“静”,《云笈七签》本作“浄”。

2.“万象”,《云笈七签》本作“万物”。

3.“痼”,《云笈七签》本作“故”。

4.“即得道真成”,《云岌七签》本作“即身得道真”。

5.“惑”,《云笈七签》本作“证”。

6.“种”,《云笈七签》本作“动”。

7.《云笈七签》本所录经注止於此,无后泠虚子题识。

太上洞玄灵宝观妙经

经名:太上洞玄灵宝观妙经。撰人不详,约出於唐代。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

夫欲观妙成真,先去邪僻之行。外事都绝,然后澄静其心,所思次束次灭。习之既久,其心渐闲。唯灭动心,不灭静心;但凝空心,不凝有心。静心之上,豁然无覆;静心之下,寂然无载。有事无事,常若无心;处静处諠,其志唯一。若束心太急,又却成疾,发乎狂痴,是其候也。心若不动,又须放任,恒自调适,勿令结滞。处諠无恶,涉事无恼者,此是真静也。不以涉事无恼,故求多鉴乎。静久神凝,天光自发。勿举急求,致以乖自然。於静境中见无所取;若有所取,则伪乱真。久而行之,自然得道。夫得道者,心有五时,身有七候。一时,心动多静少;二时,心动静相半;三时,心静多动少;四时,心无事则静,有事还动;五时,心常与道冥,触亦不动。七候:一者,心得真定,不杂嚣尘;二者,宿疾蠲消,身心清爽;三者,填补亏损,复命还年;四者,延龄度世,名曰仙人;五者,炼形为气,名曰真人;六者,炼气成神,名曰神人;七者,炼神合道,名曰至人。其於鉴力,随候益明。夫久学静心,都无一候,但令秽质殂谢方空,欲成真道,未之闻也。

太上洞玄灵宝观妙经

太上灵宝智慧观身经

经名:太上灵宝智慧观身经。撰人不详,似出於南北朝或隋唐之际。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参校本:《金石萃编》卷九十六。

静观真人於思微中,观身实相,深达智慧,了见四大、六种根识、及五聚荫、五印世法皆悉空寂,入无相门。所谓外想、内想,若生想,若灭想,了了照尽,无浄秽法,无生灭法;如是尽处,亦无所尽,究皆是空,空竟升玄。何以故?内想者名境观空,是空亦空,空空亦空,空无分别空故。是无分别空,亦复皆空,空无二致,故言其尽。若善男女,照法空性,无起灭心,无憍慢心,无恐怖心,无憎爱心,能於世间免种种苦。所谓生死别苦、鬼神害苦、官私口舌苦、水火刀兵饥寒苦,皆悉免离。如是尽利益,非於一人、二人,必於无量无边、无量数人;非一天、二天,无量无边、无量数天,其功德力,不可思议。是故此说,名为解脱,名利益义,名无量义,名第一义。如是诸义,若书若写,若读若诵,若解说,是为入智慧门,游智慧室,坐智慧床,餐智慧食,得智慧真相之体。即於尔时说智慧颂曰:

智慧起本无,朗朗照十方。结空峙玄霄,诸天挹流芳。其妙难思议,虚感真实通。有有有非有,无无无不无。

智慧常观身,学道之所先。渺渺入玄津,自然录我神。天尊常拥护,魔王卫宝言。晃晃金刚躯,超超太上仙。

智慧生戒根,真道戒为主,三宝由是兴,高仙所崇受。泛此不死舟,倏忽济大有。当此说戒时,诸天来稽首。

太上灵宝智慧观身经

太上灵宝洗浴身心经(敦煌本)

经名:太上灵宝洗浴身心经。原不题撰者。唐释玄嶷《甄正论》称唐道士李荣造《洗浴经》,当即此书。一卷。《正统道藏》未收。底本:敦煌S.3380号写本。参校:P.2402及BD14523.2写本。

元始天尊时于太玄都玉京山金阙七宝紫微宫,与十方圣众、诸天真仙、诸天帝王,及一切种类人天龙鬼,应受度者无量之众,登真一位,得无为心,同会其所。尒时天尊告诸四众:汝等身心本地清净,实相不动,始终恒一,犹如虚空,去来无碍。但以倒想1随业受形,积邪伪尘,聚贪痴垢,欲恶染性,秽浊缠身。譬如明珠恒埋粪壤,历劫隐蔽,不显珠光。将来众生,迷真道本,造颠倒业,种邪伪根,埋智惠珠,增烦恼垢,堕生死海,溺贪爱流,驱驰五欲,处魔怨境,烦恼结缚,身心臭秽,随业流转三恶五道,廕盖正性,沉没玄珠,翳本光明,亦复如是。汝等四众,以本分力,汲道性水,采无为香,调智慧汤,居清净室,为诸众生洗愚痴垢,涤身心秽,得真实净,毕竟无染,平等解脱,令入道场。尒时大众闻是说已,奉教思惟,心开意解,欢喜踊跃,仰瞻尊仪。而说颂曰:

元始无上大慈尊,善说众生颠2倒业。

不悟妙本常清净,动则沉沦经万劫。

妄想既植贪痴根,随根即生烦恼叶。

根叶繁滋弥世界,善恶轮回互重叠。

狂迷竞食耶伪果,子果不絶恒相接。

烦恼垢重复明珠,身心臭秽乖清净。

示我汲引道性水,洗涤千耶归一正。

平等清浄智惠汤,荡除痴垢开真性。

有缘速入正性空,无为香水澄如镜。

能照去来耶倒业,洗涤贪嗔归诫定。

心垢恼病豁以除,各复真根增惠命。

慈尊所说颇思议,我故稽首咸恭敬。

时此会中天真皇人从座而起,上白天尊:唯愿慈云广覆无外,上妙法雨遍洒人天。众生愚痴,随业生灭,垢秽深重,耶或缠身。令调法汤,建清净室,为诸众生3洗涤罪垢,消除耶秽,未审仪轨,其事云何?天尊曰:凡诸行道,入静烧香,为己及人请谢罪福,皆当沐浴,荡涤身心;过此每月一浴,是其常法。然诸天帝王,敕其男女依法清静,作五种香水,广开净室,散花烧香,行道礼拜,持斋奉诫,讲说经文。每至年终上八,集仙真圣,天中男女洗濯身形,将劝众生回向正道,出生死烦劳。汝等宜依此法,至是八日,劝诸男女及以国王、大臣宰辅、天下人民,作法香水,悬诸幡盖,建斋行道,忏悔礼拜,讲诵此经。入清净室,正念安坐,先观身心,垢秽聚积,无量邪或,不净尘劳,共成我身,内外贪痴,粗细不净,生老无常,众苦结缚,三业障道,六尘覆心,弥天云翳日月光明4。作是观已,了了分明5。以法香水,先从首面皮肤、四支五体、六根九窍,次第灌洗,悉令清净。外清净已,复以净观,重修6内心邪或烦恼,妄想执计,贪嗔痴垢,普令清净。内外既浄,住法身心,常居道场,断邪伪垢,是名法水洗浴身心。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为国主人王、九玄七祖、所生父母、己身男女、天下人民,三徒五苦一切众生,施法香水、出家法服、俗衣香药、沐浴之具,修斋行道,散花烧香,礼拜念诵,听讲经教,受诫发愿,供养十方诸天上圣、妙行真人、神仙玉女及出家法身,所得功德,最为无量,不可思议。所以者何?是人能为一切行人洗尘垢故,尘垢既除,得见真道,是故得福最为无量。作是说已,诸仙欢喜,各随仪轨,依法奉行,礼拜天尊,一时而退。

太上灵宝洗浴身心经一卷

1.“倒想”,BD14523作“颠倒妄想”。

2.“颠”字原缺,据P.2402补。

3.“为诸众生”原缺,据P.2402补。

4.“明”字据P.2402补。

5.“分明”,P.2402作“分别”。

6.“重修”,BD14523做“熏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