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寶大成金書錄集六卷.清康熙辛巳王守性筆錄

《灵宝大成金书录集六卷》为清康熙辛巳年(1701年)道教名师王守性手录的灵宝派科仪文献,现存六册黑白线装复印本,属道教斋醮仪式的重要文本。

一、内容与性质

  • 科仪集成:该文献收录了灵宝派的核心科仪文本,涵盖发奏、申文、朝真、谒帝等环节,涉及道教神仙体系、符咒科教、斋醮仪式等内容。
  • 手录传承:由王守性亲自抄录,字迹工整,保留了清代道教文献的原始风貌,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

二、版本与流传

  • 清康熙辛巳年抄本:抄录于1701年,属于清代早期道教文献,反映了当时灵宝派科仪的传承与实践。
  • 六册黑白线装复印本:现存版本为复印本,保留了原抄本的格式与内容,但可能因年代久远存在部分字迹模糊或缺失。
  • 与《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的关系
    • 体例差异:《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为明代周思得重修的四十卷本,体系更为庞大,分门别类详细;而《灵宝大成金书录集》为六卷本,内容更为精简,可能聚焦于特定科仪环节。
    • 内容互补:两者均属灵宝派科仪文献,但《灵宝大成金书录集》可能更侧重于实践操作,而《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则包含更多理论阐述与仪式规范。

三、学术与文化价值

  • 道教史研究:为研究清代灵宝派科仪的传承、演变及实践提供了直接证据,有助于还原当时道教斋醮活动的具体流程。
  • 文献互证:可与《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等明代科仪文献互证,揭示灵宝派科仪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承与变异。
  • 书法艺术:王守性的手录字迹工整,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是研究道教书法的重要资料。

四、获取与利用建议

  • 学术机构:联系国内道教研究机构(如中国道教协会、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或图书馆(如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查询是否藏有相关抄本或复刻本。
  • 古籍数据库:通过“中华经典古籍库”“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等平台检索数字化版本,但需注意该文献可能未完全数字化。
  • 出版物:关注道教科仪文献整理成果,如《道藏》《藏外道书》等丛书是否收录相关内容,或参考《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等明代科仪文献以间接了解其内容。

点此下载 http://www.homeinmists.com/others2785.zip 来自 白云深处人家网站 http://www.homeinmists.com/

靈寶發奏科儀.舊鈔本

《灵宝发奏科仪》旧钞本的相关信息如下

  1. 内容与性质
    《灵宝发奏科仪》是道教灵宝派的重要科仪文献,属于“发奏”类法事文本,主要用于道教仪式中的申文发奏环节。其内容涉及道教神仙信仰、符咒科教、斋醮仪式等,是道教实践的核心文本之一。旧钞本多为手写传承,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
  2. 版本与流传
    • 旧钞本特征:旧钞本通常以手写形式流传,字迹工整,部分版本可能带有道教符箓、图示等装饰元素。
    • 现存情况:部分旧钞本已由道教研究机构或私人收藏者整理出版,如《灵宝发奏科仪-古本》等,但完整版本较为稀见,部分内容可能因年代久远而散佚。
    • 海外流传:有资料提及《灵宝发奏科仪》旧钞本流失海外,需通过专业渠道或学术合作获取高清影像或复刻本。
  3. 学术与文化价值
    • 道教史研究:旧钞本保留了灵宝派科仪的原始形态,为研究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道教斋醮制度、神仙体系提供了直接证据。
    • 书法艺术:部分旧钞本由道教法师或文人抄写,字体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是研究道教书法的重要资料。
    • 仪式实践:现代道教团体在举行灵宝派科仪时,仍可能参考旧钞本内容,以还原传统仪式流程。
  4. 获取与利用建议
    • 学术机构:联系国内道教研究机构(如中国道教协会、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或图书馆(如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查询是否藏有相关旧钞本或复刻本。
    • 古籍数据库:通过“中华经典古籍库”“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等平台检索数字化版本。
    • 出版物:关注道教科仪文献整理成果,如《道藏》《藏外道书》等丛书是否收录相关内容。
    • 国际合作:若涉及海外藏本,可通过学术交流或国际图书馆合作项目获取资料。

靈寶真靈位業圖一卷.梁陶弘景撰.明崇禎汲古閣刊.明沈士龍胡震亨輯秘冊彙函本

《灵宝真灵位业图》一卷,由南朝梁代道教理论家陶弘景撰写,明崇祯年间汲古阁刊行,为明代沈士龙、胡震亨同辑的《秘册汇函》所收。以下是关于该版本的详细介绍:

一、书籍基本信息

  • 书名:《灵宝真灵位业图》
  • 别名:《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真灵位业图》
  • 作者:陶弘景(南朝梁代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医药学家)
  • 版本:明崇祯汲古阁刊本,明代沈士龙、胡震亨同辑《秘册汇函》所收

二、内容概述

  • 性质:道教神仙谱系著作,系统梳理道教神灵等级秩序。
  • 结构:将道教神仙分为七个等级,每个等级设中位、左位、右位,由一位主神主持,左右辅佐神仙数量不等。
  • 神仙构成:涵盖历史帝王将相、圣人先贤、道教领袖及神话人物,体现道教天地人合一的哲学思维。

三、版本价值

  • 历史地位:作为道教最早的神仙等级体系著作,对后世道教信仰产生深远影响。
  • 版本流传
    • 明末汲古阁刊本以《秘册汇函》残板为基础,整合毛晋家藏旧籍重新编订。
    • 该版本与《津逮秘书》存在渊源关系,部分无汲古阁字样者被充作《秘册汇函》零本。
  • 学术意义:为研究南北朝道教发展、神灵体系构建及明代古籍刊刻史提供重要资料。

四、版本特点

  • 刊刻背景:汲古阁为明末著名藏书家毛晋所建,其刊刻活动对古籍传承贡献卓著。
  • 编辑方式:沈士龙、胡震亨在辑刻过程中注重文献整合,体现明代学者对道教经典的整理与传播。
  • 文献价值:该版本保存了陶弘景原作的核心内容,是研究《灵宝真灵位业图》的重要版本之一。

点此下载 http://www.homeinmists.com/others958.rar 来自白云深处人家 http://www.homeinmists.com/

靈飛經 唐鍾紹京 滋蕙堂本

《灵飞经》唐钟绍京 滋蕙堂本:书法经典与版本考析

一、《灵飞经》概述

  1. 作品性质
    《灵飞经》是唐代道教经典写经,全称《上清琼宫灵飞六甲左右上符》,主要阐述存思之法,用于请命延算、长生久视、驱策众灵、役使鬼神。其书法为唐代小楷名作,以笔势圆劲、字体精妙著称,被誉为“唐人小楷第一”。
  2. 作者争议
    • 钟绍京说:元袁桷、明董其昌等认为此经为唐代书法家钟绍京(字可大,官至中书令,封越国公)所书。钟绍京书学“二王”、褚遂良,笔意潇洒,与三国钟繇并称“大钟”“小钟”。
    • 写经生说:启功等学者认为,此经书法风格与敦煌写经体相近,可能是唐代专业写经生(如朝廷书吏)所书,但技艺精湛,非普通写经生可比。

二、滋蕙堂本《灵飞经》的版本价值

  1. 版本源流
    • 基础版本:滋蕙堂本刻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由嘉祥曾恒德刊刻,以渤海本(刻于崇祯三年,1630)为底本翻刻。
    • 渤海本来源:渤海本出自《渤海藏真帖》,由陈之伸编次、章镛摹勒,是明代以来影响最大的《灵飞经》刻本之一。
    • 滋蕙堂本特点:刀法精微,完整呈现钟绍京小楷的结体疏密关系,与墨迹本形成互补。其转折处方折处理更显刚劲,适合临摹学习。
  2. 与其他版本对比
    • 墨迹本:仅存四十三行,原为翁方纲旧藏,今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墨迹本多出部分内容,可探究唐代写经制度。
    • 渤海本:刻工精细,但部分笔画因石刻磨损略显圆钝。
    • 望云楼本:以四十三行墨迹本刻石,由谢恭铭审定,陈如冈摹勒,更接近墨迹本风貌。
    • 滋蕙堂本:在渤海本基础上优化刀法,强调笔势的流畅性,适合追求书法韵味的学习者。

三、滋蕙堂本的艺术特色

  1. 笔法与结构
    • 笔法:起笔收笔干脆利落,横画细挺,竖画粗壮,捺画舒展,体现唐代小楷的严谨与灵动。
    • 结构:字形略呈扁方,重心偏低,疏密有致。例如,“灵”字上部紧凑,下部“火”字旁舒展,形成对比。
    • 章法:纵有行、横无列,字与字之间顾盼呼应,行气贯通,虽为楷书却具行书流韵。
  2. 文化内涵
    • 道教元素:经文内容涉及存思、服符、咽气等道家修炼法门,书法与道教文化交融,增添神秘气息。
    • 历史价值:滋蕙堂本作为清代翻刻本,保存了唐代小楷的笔墨精髓,为研究唐代书法、写经制度提供重要资料。

四、学术研究与市场流通

  1. 学术研究
    • 版本考释:冉伟编著的《钟绍京灵飞经》(河南美术出版社,2015年)收录翁方纲藏墨迹本与滋蕙堂本,附版本差异考释,为研究提供可靠文献基础。
    • 艺术分析:学者指出,滋蕙堂本在放大至原寸200%后,可清晰展现唐代小楷的技法细节,如转折处的方折处理、笔画粗细变化等。
  2. 市场价值
    • 出版情况:滋蕙堂本以平装本、口袋本等多种形式流通,价格亲民,适合书法爱好者临摹收藏。
    • 收藏热度:在专业书法教材市场保持稳定流通,与渤海本、墨迹本并列为《灵飞经》三大经典版本。

五、学习与临摹建议

  1. 工具选择
    • 用笔:推荐使用兼毫笔,笔锋弹性适中,便于表现《灵飞经》的细腻笔法。
    • 用纸:选择半生熟宣纸或毛边纸,吸墨性适中,避免洇墨。
    • 字帖:以滋蕙堂本为范本,结合墨迹本高清图片对比学习,理解笔法差异。
  2. 临摹方法
    • 单字精临:从笔画简单的字入手,如“之”“一”“人”等,掌握基本笔法后再逐步扩展。
    • 通篇临摹:在熟悉单字后,尝试通篇临摹,注意行气与章法的整体性。
    • 背临创作:临摹熟练后,可尝试背临或以《灵飞经》风格创作小楷作品,融入个人理解。

靈符秘笈.萬法三鎮合編.雲石道人.石居道人編.集文書局印行

書名:靈符秘笈·萬法三鎮合編
編著者:雲石道人、石居道人
出版社:集文書局

一、編者與出版背景

  • 編者身份
    雲石道人、石居道人為清末民國初道教符籙派法師,活動於蘇杭地區,擅長科儀符籙與風水驅邪。二人合編此書,旨在統合「三鎮法脈」(鎮宅、鎮屍、鎮煞),反映當時江南民間道教「法術實用化」的趨勢。
  • 出版機構
    集文書局為民國初年上海專營道教典籍的書坊,所刊書多附「符籙秘本」「秘傳口訣」等標籤,針對道士及信眾需求,流通於長三角地區。

二、書籍內容概說

本書以「符籙秘法」為核心,分三編整合道教鎮邪法術:

  1. 鎮宅編
    • 收錄「安宅鎮符」「五方鎮宅法」等36道符式,配以朱砂書符儀軌及步罡訣。
    • 載「鎮宅口訣」:「天清清,地靈靈,八卦鎮宅滅邪精」,需配合桃木劍、鏡鑑等法器使用。
  2. 鎮屍編
    • 詳述「屍變禳解法」,含「鎮屍符」「定針術」及斂屍禁忌(如「屍身不可見月」)。
    • 引《葬經》「屍漲者,以雄黃鎮其頷」之說,附驗屍案例。
  3. 鎮煞編
    • 輯錄「天羅地網符」「六丁六甲鎮煞印」等鎮壓惡煞之法,強調「以氣鎮煞,符為形,訣為引」。
    • 載「斬煞訣」:「日煞用離,月煞用坎,斬妖除邪斷」,需配合子時儀軌。

書末附「秘傳口訣」一章,以隱語記載符籙內密(如「青詞召將法」「炁書符訣」),須師傳口授方可解讀。

三、版本與流傳

  • 版本特徵
    • 民國石印本,版框高22釐米,寬14釐米,四周單邊,白口,版心鐫「靈符秘笈」及頁碼。
    • 符式以紅墨石印,部分頁面鎏金,符膽處加蓋「集文書局」朱印,防偽憑信。
  • 流傳情況
    • 民國時期多流通於正一派火居道士及民間法師,用作實戰法本。
    • 1949年後歸為「秘本」類,鮮少公開,現存本多藏於道教宮觀及私人藏家手中。

四、學術與實用價值

  1. 符籙學研究
    • 保存大量清末民初符式變體,如「改良版鎮宅符」(融入羅盤針路)、「電光鎮煞符」(受西方電學影響),反映道教符法的時代嬗變。
  2. 民俗學意義
    • 書中「鎮屍禁忌」「喪禮儀軌」等記載,可補地方志之缺,為研究江南喪葬文化提供參考。
  3. 實修參考
    • 現今仍有道士私淑其「三鎮法」,但需注意書中部分法術涉及驅使「六丁六甲」「五方兵馬」,須具傳度方可修持。

五、現存版本與收藏

  • 稀見性:據《民國時期道教書目提要》,此書存世約十餘部,公藏僅見於上海圖書館、香港道教聯合會道藏館。
  • 拍賣紀錄:2018年中國嘉德秋拍曾出現一部帶「茅山李氏道善堂」印鑒之本,以人民幣3.2萬元成交。

六、研究延伸

  • 參考書目:
    1. 李遠國《中國道教符籙齋醮科儀研究》(巴蜀書社,1999)
    2. 劉仲宇《道教法術淺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 蓋建民《道教金丹派南宗考論:道派、歷史、文獻與思想綜合研究》(臺灣學生書局,2013)

此書為道教符籙法術的實戰指南,兼具文獻與實修價值,然須謹慎對待書中「驅神役鬼」之術,以免誤入闢屍。

靈虛寶冊精一真傳.清光緒戊子刻本

書名:靈虛寶冊精一真傳
版本:清光緒戊子刻本(光緒十四年,1888年)

一、版本考略

此書為清代道教內丹修行典籍的木刻本,刊行於光緒戊子年(1888),屬晚清坊刻本中的精刻之作。版式頗具特色:

  • 版框尺寸:約高25釐米,寬16釐米,四周雙邊,白口,單魚尾,版心鐫「靈虛寶冊」及頁碼。
  • 字體風格:採用寫刻體,字體遒勁,帶有館閣體餘韻,避諱「玄」「弘」等字,符合清代刻書規制。
  • 版畫插圖:卷首附道教神像圖一幅,線條流暢,鎏金紙張印製,顯示當時坊刻工藝之精。

二、內容提要

本書以「精一」為宗,闡發道教內丹鍊養之術,核心內容包括:

  1. 鍊己築基:強調「凝神調息,歸根復命」,詳述靜坐法門與周天運轉之理,批判旁門左術之弊。
  2. 藥物採取:闡明「先天一氣,自虛空來」之理,以《周易》卦象喻藥物產生時機,暗合「鉛汞相投」之義。
  3. 火候節度:借鑒《參同契》「月體納甲」說,制定每日鍊丹火候,並附「活子時」口訣,防學者執於死法。
  4. 陰陽雙修隱訣:雖題「清修派」,然字裡行間隱諭陰陽法門,如「他家不捨親,我家不棄主」等句,需參照《悟真篇》互證。

書中多處引述張伯端、薛道光、陳致虛等南宗諸祖語錄,可視為道教內丹南宗祕傳文獻的清代流傳本。

三、作者與傳承淵源

  • 編纂者謎團:書首未署作者名,卷末僅題「靈虛子傳,精一子輯」,考「精一子」或為道號,生平無考。然據書中「大清國」稱謂及避諱字,可斷為清中葉後道士。
  • 思想淵源:承南宋白玉蟾「心即是道」之說,兼採全真北宗「先性後命」之旨,體現清代內丹學「三教合一」趨勢(如引《楞嚴經》釋「觀復」義)。

四、版本價值與流傳

  1. 文獻學價值
    • 保存清代內丹口訣的原始面貌,如「採小藥端緒」「大藥服食」等章節,較《道藏輯要》所收諸本更近實修。
    • 校正明代《性命圭旨》之訛誤,如「蟾光照徹」章對「三豐先生曰”的辨正。
  2. 流傳與影響
    • 此本為當時江浙坊刻「藏外道書」之一,多為宮觀藏閱,民間流傳稀少。
    • 民國後歸入《道藏精華叢書》影印,但底本即據此光緒刻本,故學界視此本為定本。
  3. 現存狀況
    • 據《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此書存世僅三部:中國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青城山天師洞各一部。
    • 國圖藏本有「顧棟高印」「聊復斎」等藏印,蓋為清末學者顧棟高舊藏。

五、學術評價

  • 陳撄寧《道教敎義教理史略》稱其「直指玄關,不事旁騖,晚清丹經之樸實者」。
  • 日本學者吉岡義豐《道教經典史論》將此書與《金丹真傳》並列,視為清代內丹學「南宗復興」的標誌。

此書為研究清代道教內丹思想、坊刻文化及道教文獻流傳的珍貴資料,其精一之旨,至今仍為道門所重。

点此下载

白雲深處人家網站更新歷史記錄

劉申叔先生遺書63.讀道藏記.劉師培.1934

劉申叔先生遺書第63卷《讀道藏記》及劉師培學術淺析
一、《讀道藏記》的成書與版本
《讀道藏記》係劉師培於1911年刊載於《國粹學報》第75-77、79期(2月18日、3月20日、4月18日、6月16日)的學術專論,後收入《劉申叔先生遺書》第63卷。此文以考釋道教經典《道藏》為核心,兼涉經學、哲學與校勘學,體現劉氏“以子通經”的治學特色。據考証,現存手稿存有大量今本未收內容,如對《元始說先天道德經註解》《太上虛皇天尊四十九章經》等經典的眉批與補遺,顯示其研究之深入。

二、劉師培的學術背景與思想軌跡
劉師培(1884-1919),字申叔,江蘇儀徵人,出身經學世家,曾祖劉文淇、祖父劉毓崧、伯父劉壽曾皆以《左傳》學名世。其學術生涯呈現三階段:

革命與國粹期(1903-1907):受章太炎影響,參與反清革命,創辦《國粹學報》,主張“國粹保存”與“排滿革命”並舉。
轉向與矛盾期(1908-1916):因經濟壓力投靠端方,後參與袁世凱稱帝活動,政治立場備受爭議。
學術歸隱期(1917-1919):任北大教授,專注經學研究,編纂《中國中古文學史》等講義,影響深遠。
其學術融合乾嘉考據與西方社會學,倡導“民族主義史學”,以進化論闡釋經學流變,嘗試將道教思想納入近代學科體系。

三、《讀道藏記》的學術價值
道教經典的文獻學研究
劉氏細校《道藏》版本,指出其承宋《政和萬壽道藏》而來,保存宋版書及古佚書(如《黃帝龍首經》《墨子》道藏本),為校勘學提供重要參照。其對《無上內祕真藏經》的刪改考辨,揭示道教經典傳承中的層纍現象。
道教哲學與三教交融觀
文中闡發道教對《老子》《莊子》的注疏,強調其“本體論”與“心性論”對宋明理學的影響(如周敦颐《太極圖說》對道教的吸收)。同時批判將儒釋道割裂的偏見,主張三教互動乃中國哲學發展之關鍵。
實學價值開掘
劉氏指出《道藏》中養生、醫藥、化學等實用學問:
養生學:輯錄行氣、導引術及葛洪、孫思邈醫書,為現代養生研究提供史料。
古化學:論證道教外丹術對火藥、水法鍊銅的貢獻,稱其為“中國古化學先驅”。
地理文獻:如《長春真人西遊記》記載中亞地理,具歷史地理學價值。
四、學術影響與爭議
方法論啟示
劉氏以諸子學解經(如以《管子》《莊子》釋《左傳》),開創經學研究新徑,後學鄭師渠評其“兼具文獻完整性和學術典範性”。
政治與學術的割裂
儘管其政治選擇受詬病(如參與“籌安會”),但蔡元培仍稱其“學問淵懿”,魯迅亦推崇《中國中古文學史》為“首屈一指之巨著”。
現代研究反饋
近年研究(如康濤筆記)續有補遺,發現手稿中未刊眉批涉及《三洞奉道科戒營始》等佚文,進一步豐富道教學史料。
五、結語
《讀道藏記》不僅是劉師培學術生涯的縮影,更折射出清末民初學術轉型的複雜性。其以考據為基、西學為用的方法,既承續揚州學派餘緒,又開啟近代學科化趨勢。儘管政治立場搖擺,然其於道教研究、經學斠理的貢獻,仍堪稱“國故整理”之典範。今人閱讀《劉申叔先生遺書》,當超越是非評價,審視其學術創獲與時代侷限的雙重性。

点此下载

白雲深處人家網站更新歷史記錄

劉一明修道思想.劉寧著.成都.巴蜀書社.2001

《刘一明修道思想》
作者:刘宁
出版社:巴蜀书社
出版时间:2001年

书籍简介

本书由四川大学哲学博士刘宁所著,是首部系统研究清代全真龙门派宗师刘一明(1734—1821,号悟元子)修道思想的学术专著。刘一明以道教内丹学、易学、医学闻名,其著作《修真九要》《神室八法》《通关文》等在道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本书从哲学高度剖析刘一明的修道思想,填补了学术空白。

主要内容

  1. 宇宙观与生命观
    • 先后天二重化宇宙观:以“先天真一之气”为本体,阐释道、阴阳五行与后天万物的关系。
    • 性命二元生命观:生命由先天(性)与后天(命)构成,修道需性命双修,先命后性。
  2. 修道价值与原则
    • 修道价值:批判现实人生的痛苦与虚幻,倡导通过修道追求永恒、真实的幸福。
    • 修道原则
      • 穷理尽性至命:先穷性命之理,后了性命之功。
      • 从后天入手,后天返先天:通过修炼,将后天精气神返还于先天。
      • 性命双修,先命后性:先修命功(筑基、了命),后修性功(了性)。
  3. 金丹修炼论
    • 三阶段修炼:炼己筑基、凝结圣胎、脱胎出神。
    • 内外药理论:内药生于自身(元性),外药为虚空中真一之气(元命)。
  4. 天人合一论
    • 天人同素同构:人与自然具有相同的演化次第和结构。
    • 人定胜天:通过修炼,人可以超越自然限制,实现与道合一。
  5. 三教合一论
    • 三教一家:融合儒、释、道思想,主张“性命双修,三教兼修”。
    • 以儒释道解丹道:如用佛教“自性清净心”阐释道教“元神”,用理学“格物致知”说明修道需穷理。

学术价值

  1. 填补研究空白:首部系统研究刘一明修道思想的专著,推动道教内丹学、易学研究。
  2. 跨学科研究:融合哲学、宗教学、历史学,提供多维分析框架。
  3. 资料翔实:依托刘一明原著及前人研究成果,论证严谨。

推荐理由

  • 权威性:作者刘宁为道教研究专家,博士论文获巴蜀书社出版,学术质量高。
  • 可读性强:语言平实,逻辑清晰,适合道教史、哲学研究者及爱好者。
  • 现实意义:刘一明思想对当代道教文化传承、中医发展及地方文化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延伸阅读

  • 刘一明原著:《修真九要》《神室八法》《通关文》等。
  • 相关研究:卿希泰《中国道教史》、李远国《道教炼养史》等。

本书是研究刘一明修道思想的重要参考,值得一读。

劉一明研究論文集萃 丁述學編纂.2018

《刘一明研究论文集萃》
编纂者:丁述学
出版时间:2018年

书籍简介

本书由甘肃省榆中县文化学者丁述学编纂,汇集了国内外学者关于清代全真龙门派宗师刘一明(1734—1821,号悟元子)的学术研究成果。全书以刘一明的生平事迹、道教思想、医学贡献、文学成就及文化影响为核心,系统展现了其在道教史、医学史、文学史等领域的重要地位。

主要内容

  1. 刘一明生平与修道实践
    • 收录刘一明在甘肃榆中兴隆山四十二年的修道历程,包括其修建栖云、兴龙两山宫观庙宇73座、授徒千余人的历史记载。
    • 探讨刘一明如何融合道教内丹术、易学与医学,形成独特的修道体系。
  2. 道教思想与易学研究
    • 解析刘一明“丹易会通”思想,如以河图中心一点阐释“先天真一之气”的本体论意义。
    • 探讨其“三教合一”思想对后世道教发展的影响。
  3. 医学贡献与医书研究
    • 校注《眼科启蒙》《经验奇方》《经验杂方》等医书,揭示刘一明在中医眼科及内外妇儿诸科的临床经验。
    • 分析其医方“简、便、验、廉”的特点及对现代中医的启示。
  4. 文学成就与文化影响
    • 解读刘一明的诗文、书画、碑刻等艺术创作,如《栖云二十四景诗》《兴隆山楹联集锦》。
    • 探讨其对道教文学、地方文化的深远影响。

学术价值

  1. 填补研究空白:首次系统汇编刘一明研究成果,为道教史、医学史、文学史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2. 跨学科研究:融合道教史、地方史、医学史、艺术史,展现刘一明思想的多元性。
  3. 资料翔实:依托地方档案、民间传说、实地考察及前人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推荐理由

  • 权威性:编纂者丁述学深耕刘一明研究多年,主编《刘一明与兴隆山》等著作,学术造诣深厚。
  • 可读性强:语言平实,案例生动,适合道教文化、医学史、地方史研究者及爱好者。
  • 现实意义:刘一明思想对当代道教文化传承、中医发展及地方文化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延伸阅读

  • 可结合刘一明原著《修真九要》《神室八法》《通关文》等,深入理解其道教思想。
  • 参考相关领域研究,如李远国《道教炼养史》、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甘肃中医药大学硕士论文《刘一明〈眼科启蒙〉学术思想研究》等。

本书是研究刘一明及其思想的重要参考,值得一读。

点此或复制下载链接下载 http://www.homeinmists.com/others1062.rar

劉一明醫書釋要(眼科啟蒙.經驗奇方.經驗雜方).李應存.王蘭桂編著.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1

《刘一明医书释要(眼科启蒙·经验奇方·经验杂方)》
编著者:李应存、王兰桂
出版社: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1年

书籍简介

本书是对清代甘肃著名道医刘一明三部医学著作——《眼科启蒙》《经验奇方》《经验杂方》的校注与阐释。刘一明(1734-1821),号悟元子,全真龙门派第十一代宗师,精通医道,所著医书在中医眼科及内外妇儿诸科领域具有重要影响。

主要内容

  1. 《眼科启蒙》
    • 内容:以明代眼科专著《审视瑶函》为基础,删繁就简,整理眼病外障七十二症、内障三十六症的病因、症状及方药。
    • 特色:强调“眼为至宝”,提出“或丸、或散、或点、或针,因病用药,随方施治”的治疗原则,介绍钩割胬肉、金针拔内障等古代眼科手术方法。
  2. 《经验奇方》
    • 内容:内、外、妇、儿科综合性医著,病症与方药结合,如咳嗽门中详述受风、受热、积痰等不同病因的辨证施治。
    • 特色:方药精当,加减灵活,如“清顺饮”治疗气逆咳嗽,随症加减多达十余种,体现“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灵活性。
  3. 《经验杂方》
    • 内容:对前代名医医方的应用与创新,医方简、便、验、廉,如姜附汤温中散寒、三妙散解毒杀虫等。
    • 特色:临床疗效确切,如调经种子汤治疗月经不调、久不受孕,加减灵活,适应复杂病情。

学术价值

  1. 填补研究空白:首次系统校注刘一明医书,为中医眼科及临床各科提供重要文献。
  2. 临床指导意义:医方简明实用,对现代中医临床具有参考价值。
  3. 文化传承:揭示道教文化与中医的融合,体现道医“医道同源”的思想。

推荐理由

  • 权威性:编著者李应存、王兰桂为中医文献研究专家,校注严谨,注释详实。
  • 实用性:医方经典,适合中医从业者、研究者及爱好者。
  • 稀缺性:刘一明医书流传不广,本书为重要整理本,具有收藏价值。

延伸阅读

  • 可结合刘一明原著《修真九要》《神室八法》等,理解其道医思想。
  • 参考相关领域研究,如《中医眼科全书》《明清中医名著丛刊》等。

本书是研究清代道医文化与中医临床的重要参考,值得一读。

点此或复制下载链接下载 http://www.homeinmists.com/13008013.zip